名词解释:
3、 信用(概念)P35――是一种有偿的借贷行为。
4、 商业信用(概念)P47-48――是厂商或销售商、企业之间提供的信用。
5、 银行信用(概念)P52――是以银行为中介的、用货币形式提供给企业或个人的信用。
12、 证券交易所(概念)P91――是买卖股票、公债、公司债等有价证券的组织,它有固定场所。
16、 劣币驱逐逐良币规律(概念)P115――又称“格雷欣法则”,是在两种实际价值(即市场比价)不同,而名义价值(即法定比价)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称为良币,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成为劣币,在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下,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铸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即劣币却充斥流通界,或充斥市场。
17、 金本位制(概念)P116――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18、 发行基金(概念)P129――是尚未投放出去的发行准备基金。
24、 宏观货币需求P134-135――是指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对货币的需求,也就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定经济发展规模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对货币的需求,一定时期物价总水平的变化引起的对货币需求变化,或一定时期社会总供给对货币的总需求及需求量。
第六章
25、 名义货币供给(概念)P160――是指一国的货币当局,根据货币政策所需提供的货币量。
26、 基础货币(概念)P176――亦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或货币基数,是指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
27、 货币供给弹性(概念)P181――是指金融当局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有伸缩地供应货币。
29、 我国货币供应量M1层次有哪些具体内容?P167
M0=现金流通量
M1=M0+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31、 公开市场业务(概念)P192――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利率、信贷规模从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活动。
36、 回购协议(概念)P229――是将同一份内容的资产卖出去再买进的合约。
简答:8题
21、 【不兑现货币信用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P119(简答)】
答:1)割断了银行券与黄金的直接联系,黄金退出流通并被宣布为普通商品。
2)银行券和纸币一样由国家法律规定强制流通,成为无限法偿的通货。
3)银行券通过信用渠道投入流通领域。
4)在不兑现银行券流通制度下,非现金流通成为货币流通的主体。
22、 【 简述人民币发行保证及发行原则。P127-128(简答)】
答:我国人民币发行的准备保证主要有:
1)掌握在国家手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是货币发行的最基本的保证。
2)人民币的发行还有大量信用保证。
3)黄金、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发行的一种保证。
人民币发行的原则是:
1)按照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掌握人民币的发行。
2)坚持经济发行,防止财政发行。
3)把货币发行权集中于中央。
30、 【 简述划分货币层次的目的和依据。P165(简答)】
答:流通中的货币可按流动性分为活跃和不活跃的不同层次,活跃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大,不活跃的相对稳定。其划分依据为:
1、货币的流动性程度。
2、层次划分要考虑到与有关经济变化有较高的相关程度。
3、具有划分层次所需的统计资料和数据,并且银行具有调控能力
34、 【 简述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P195-196(简答)】
答:一般地说,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
1、从中央银行至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2、从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至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即中央银行适合货币政策的实施。
3、从企业、个人的投资,消费至产量、物价和就业的变动。
43、 【 简述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P244-247(简答)】
答: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同一般企业比较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共性表现为经营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利润;特性表现在:经营对象不同;经营活动领域不同;资金来源不同;利润分配的方式不同。
商业银行的职能是其特殊企业性质的反映,主要有:
1、信用中介。
2、支付中介。
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4、变居民的货币收入和储蓄为资本。
55、 【 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P296(简答)】
答:相同点:都以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然后加以运用,以盈利为目的。
区别点:
1.资金来源不同。
2.资金运用不同。
3.信用功能不同。
56、 【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有哪些?P365-366(简答)】
答:性质――代表国家管理金融的政府管理机关。
基本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中央银行处于超然地位。
67、 【 欧洲货币市场的特征有哪些?P489(简答)】
答:1、该市场基本上不受任何国家管理和控制。
2、该市场具有相对独立的灵活的利率制度。
3、该市场资金规模庞大,调度也异常灵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