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莎士比亚化”
是马克思针对拉萨尔“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而提出的创作原则,要求作家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丰富的语言,使作品的思想倾向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特意把他点出来,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悲剧和戏剧的有机结合。
2.“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全名《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由狄德罗和达朗贝任主编。狄德罗把编辑工作变成一场反封建的战斗,组织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总结了启蒙运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对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发动了一次全面的攻击。他的编辑出版,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而狄德罗称为“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
3.哲理小说
十八世纪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颖独特的文学体裁。它既具有一般小说的虚构性,但又缺乏其生动的情节和性格丰富的人物,而是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精致的分析,体现作品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已达到启蒙的社会公用,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成为作者政治、哲学思想的代言人,缺乏艺术感染力。但是,这里小说的手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语言简洁,精辟警策,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这里小说的代表作为《老实人》、《拉摩的侄儿》等。
4.市民剧
又称严肃喜剧、正剧,是启蒙文学的一种形式。狄德罗德《论戏剧艺术》系统地论述了启蒙戏剧的理论主张,其要点是,戏剧要有教育作用,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要描写现实社会的生活和斗争,要塑造新的人物,以第三等级的普遍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打破古典主义把悲剧和喜剧截然分开的清规戒律,用散文取代传统的韵文。代表作《私生子》、《费加罗的婚礼》等。
5.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德国的异常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在反封建和强调民族性方面比启蒙时期更向前进了一大步,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狂飙突进运动作家崇尚感情,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叛逆精神。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这场运动只局限于文学领域,没能发展为政治运动,因此到八十年代就低落下去的。
6.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兴起的一场全欧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它带有更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的战斗口号和理性原则。批判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作舆论准备。
7.书信体小说
18世纪在欧洲常见的一种小说形式,以书信的形式展开情节并表达主题,这种小说情节进展一般比较缓慢,启蒙思想家常利用这种形式表达对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议论和见解。书信体的形式,便于让小说中的主人公直接倾诉自己在逆境中受压抑、苦闷、矛盾、失望的感情,卢索《新爱洛伊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这类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8.湖畔派
湖畔派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诗歌流派。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是第一代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他们都经历过从拥护法国大革命到对革命失望的过程,又因为憎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而远离城市、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描写湖光山色,缅怀、美化中古宗法制的农村生活,诅咒城市文明,因而被人们称作“湖畔派”。他们的诗歌一扫英国18世纪矫揉造作的诗风,采用新题材、新韵律、新语言,具有清新、明朗、恬静、深邃的风格。他们浪漫主义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推动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对当时及后世作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