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将老师的复习题(一)一并贴出来,以方便大家! 复习题(一)1
1.网络计划技术与之传统的计划和控制方法相比有哪些优点?
解答:网络计划技术与之传统的计划和控制方法相比,有以下明显的优越性:
(1)网络计划技术具有系统性强的特点。无论是制定计划还是计划的实施和控制,都必须要对计划所涉及的各项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制约关系有系统的了解,这将推动主管人员积极地从事计划工作。
(2)网络计划的整体性强,涉及面广,它能将一个组织的活动自上而下的结合起来,使无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都要参与到计划工作中来。
(3)有利于对关键点的控制。网络计划技术具有可控性强的特点,网络图清晰地表明了计划所涉及的关键工作和关键路线,从而有助于提高控制的有效性。
(4)网络计划技术带有前馈控制的特点。主管人员可以根据前面工作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5)具有易于动态管理的特点。网络计划技术编制的计划具有较大弹性,在计划的实施控制中易于管理者随时根据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2.简要分析管理与科学技术环境的关系。
解答: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天才性创造,再次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凸现出来。知识和科学技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对组织管理也是如此。科学提供系统化的知识,是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是运用的知识,是现实的生产力。
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出现,蒸汽机的出现、电的发明与应用,使人类结束了依赖手工工具、人力、畜力所维系的农业经济时代,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蒸汽机的出现,将人类从劳力和动力的约束中解脱出来。由于蒸汽机把火转化为动力,为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英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发展的国家最早进入了工业化,最早创建了科学的管理理论,从而,迅速发展起来。
本世纪中叶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的技术群的产生与发展,使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弱化,技术、知识在经济发展和组织管理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突出。这是二十世纪最令人瞩目的一次技术革命。重要的是,以往的工业技术革命,均是为了把人类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人类体力的增大与外部器官的延伸;而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却是把人类从繁杂的脑力劳动中摆脱出来,是人类脑力的增大,是一次质的飞跃。由信息高速公路而掀起的第二次信息革命的特征是网络化、多媒体化,导致信息社会的到来。从而也使管理进入了全新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管理为科学技术的充分发挥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证,管理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微观里提供了更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也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3.简述管理的社会责任。
解答:各类组织都有社会赋予他们的使命,因此,组织管理人员有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企业存在于社会和一定地区中,因此它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负有责任。所以,企业管理需要确定其社会方面的目标。管理必须充分认识组织的社会使命,认识管理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来说,合理优化地利用资源,不断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是根本的社会责任。管理应通过最佳的方式和途径,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不仅要保证组织目标与社会要求想吻合,还要保证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对社会是有利而无害的。管理人员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组织的使命,是对社会极其重要的事情。一个社会的成就取决于组织基本使命的完成情况。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强调组织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4.在人员选聘中如何看待人的管理能力?
解答: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管理能力是指完成管理活动的本领。即管理者把各种管理理论与业务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行具体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在人员选聘中对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的观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问题的能力。这是指管理者对组织内部与外部客观环境认识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做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应善于在迷离混沌的环境中,发现问题和认清问题。
(2)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指管理者应具有的通过现象抓住本质,善于发现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对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认清事物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
(3)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指管理者应具有的善于把握本质,预测未来,能够做出正确决策,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最终还是要以能否有效解决问题为标准。
(4)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是指管理者应具有正确处理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组织长远的整体发展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要求管理者在管理的全过程中,应具有系统的观点。
5.如何理解预算这种控制方法的缺点?
解答:在运用预算作为控制手段时,也易于出现以下问题:
(1)预算过繁过细,易导致控制过度。一是剥夺了主管人员所必需的自主权,这就使得当实际情况与预算的要求不相符时,无法进行灵活调整;二是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于预算编制,使预算工作成了负担,得不偿失,从而使预算失去了意义。
(2)错把手段当目标,易导致本位主义。用预算作为控制手段时,有时易犯的错误就是把预算目标置于组织目标之上,借口维护预算的严肃性而忽视组织目标的实现。
(3)预算依据不足,导致工作效能难以提高。依据于过去预算的执行情况,用来作为今天编制预算的参考依据,这就会导致预算依据的片面性。
(4)预算缺乏灵活性,导致与实际情况不符。实际与预测的差异可使一个预算马上过时,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主管人员还必须受原有预算的控制的话,那么预算的有效性就会减弱或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