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简述政治社团的基本类型。 第一,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政治社团从性质上区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 第二,从组织角度来看,根据组织程度可分成: 非正规性的政治社团:是指在突发事件中形成的运动性或骚乱性群体,它总是以不满或抗议的形式自发地表现出来。 非社团性政治社团:没有专门的组织,它是建立在共同意识到的种族、语言、宗教、地区和职业利益的基础之上的,甚至可能是建立在家族关系和血统的基础之上的。 机构性政治社团:存在于行政机构、立法机关、军队、政党等组织中的政治性社团。 社团性的政治社团:是为了表达某些特定团体的目标而专门建立起来的。 第三,从利益的角度可以将社团分为:群体利益型政治社团和公共利益型政治社团。 6、试述政治社团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 凡是存在分工的地方,就存在利益差别。因此,不同的社会群体仍有其特殊的利益要求和相互之间的矛盾,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人民政治团体的存在,就有其必然性和现实性。 从1949年到1978年,政治社团发展的选择性很强,只有工会、共青团和妇联有大的发展,其它则难以发育,其根本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高度统一的政治与经济体制。高度统一的政治与经济体制,再加上单位功能的无所不及,把每一个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部融入组织体系,使得代表不同群体的其他政治社团的产生成为不可能。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并不亚于毛泽东领导的那场革命。80年代社团在社会主义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发育所引起的社会分化过程。 首先,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企业开始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不再完全是政府的附属物。农村家庭也成了独立的经济单位。企业和农民的这种主体地位的形成,必然伴随着新的利益要求和新的权利的产生。为此,新的利益主体要寻求新的联结方式。 其次,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经济改革之前,社会主义是以消灭阶级差别为目标。改革肯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分多样性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国资本和人员参与的合资与独资企业,都是全新的社会成分。 最后,经济改革引起了剧烈的利益分化。市场的发育打破了以往由政府决定人们利益的状况,拉大了社会差距。在个人之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地区之间,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利益分化在组织上的表现,就是形成了和强化了人们的群体观念,出现了群体认同。 要把新组织发育的客观需要变成现实的组织发展,还需要人们有意识的自觉行动。政治性社团的发展还有赖于自上而下的推动。党和政府始终把工、青、妇组织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给予很大支持。党和政府对科技文化也很重视,提倡并支持群众性学术团体的成立。 2、简述社会主义政治社团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是社会利益分化的结果,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其特殊利益要求的工具。 ??(1)参政议政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不是职业性的,而是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的代表,人民代表大会的形成特别注重不同社会群体的构成。这一区别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的活动不同于西方国家,有可能以某一阶层代表的方式进入代表大会,直接参与政治决策。一般说来,各地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的负责人都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则为各级政治社团提供了独特的议政渠道。政治社团的代表不仅可以成为人大代表,进入政协,还可以直接加入政治领导机构。 ??(2)政府助手 ??按照我国的社团登记法,社团登记注册的条件是,必须有一个主管单位。由于社团在法律上的从属性质、各社团在章程中都规定了“助手”条款。可见,大多数社团都有相当程度的行政职能。正因如此,这些社团才成为政治性社团。在实践中,政治社团起到了管理新生社会成分的作用,并协助党政部门完成某项任务。政治社团的助手作用还表现在协助党和政府进行思想工作,对其成员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政策教育。 6、简述政治社团的主要类型 政治社团是为了一定的目标或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因此可以从组织角度和利益角度加以分类。首先,从组织角度,有的学者根据政治社团的组织规模将其划分为小型政治团体、中间型政治团体和大型政治团体。有的学者根据政治社团的组织程度将其分为四种类型:(1)非正规的;(2)非社团的;(3)机构性的;(4)社团性的。从利益角度看,政治社团作为互益性组织,是其成员归某一特定的集团利益或群体利益而结合的。以群体利益为标志,可以把政治社团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群体利益型政治社团;一类是公共利益型政治社团。 4、简述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过程中的作用。 利益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在资本主义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集中各种利益。西方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的社会,这决定了利益集团的首要作用是代表和集中各种利益的作用。共同的集团利益促使具有共同态度的人组织起来。 第二,政府的助手。利益集团在接近议会和行政机关的过程中,事实上在起着重要的工作人员的作用。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要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第三,制约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制衡不仅来自政府内部,还需要政府外力量的制约,这就是以社会力量来制约政治权力。在多元化的西方社会,利益因素驱使利益集团向政府施压,这种压力有时会改变政府或统治阶层的政治偏向。 第四,利益集团的弊病。一方面,利益集团是政治不平等的产物,同时也推动着政治不平等的因素。另一方面,利益集团的活跃降低了政府的威信,造成政府内部的分裂。 5、利益集团产生的最根本性动因是什么? 利益多元化是产生利益集团的根本原因。人类组织--社会--文化的每一步发展,都会在一个国家内引起利益的分化。因经济利益的对立,阶级之间的利益分野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利益分化;在此基础上,人们的利益还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的分化。利益的分化过程也是一个利益的聚合过程。这个聚合过程便促成各种利益集团的形成。 3、试论利益集团对政治的负面影响。 利益集团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消极性也比较明显: ??(1)利益集团是政治不平等的产物,也是推动政治不平等的因素。以实例论证黑人、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在利益互动中政治地位更不公平。 ??(2)利益集团的活跃降低了政府权威,使公民对政府失信。可以以美国利益集团在等其他问题上的影响为例分析。 5、简述机构性利益集团 机构性利益集团存在于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军队、政党、公司及教会组织。由于这些机构中的很多部分本身就属于权力机构,因而,这些机构中的特殊利益要求就特别容易表达出来,并能够较少受障碍而得以实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很多职能部门都起着重要的利益表达作用,如农业部门代表农民的利益。 7、试分析利益集团产生的原因。 利益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基础。 第一,利益多元化是产生利益集团的根本原因。人类政治--社会--文化的每一步发展,都会在一个国家内引起利益的分化。因此经济利益的对立,阶级之间的利益分野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利益分化;在此基础上,人们的利益还呈现多层次、多领域的分化。利益的分化过程也是一个利益的聚合过程。这个聚合过程便是各种利益集团的形成。 第二,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鼓励和便利了利益集团的发展。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虽然各国的分权制衡程度不一样,但立法、司法和行政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分立与制约的关系。这种权力相对分散的制度,为利益集团的活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利益集团可以向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分别施加影响。不仅如此,西方主要国家的议会也是一个权力分散的机构,议会内的各专门委员会享有很大的立法权和决定权。议员对利益集团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第三,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政治文化是利益集团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崇尚个人权利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并认为每个人都有权追求自我利益,实现自我价值。公民言论自由、集会请愿等权力通过政治制度中的分散性、政党竞争而表现,从而形成了公民的结社权。这种个人权利观念和个人利益观的进一步扩展,便直接导致与国家权力相对应的集团利益或群体利益的产生,最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 1. 试论资本主义国家利益集团影响政治过程的渠道。 利益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利益集团成为“第二圈的政策制定者”。其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对政治进行影响: 个人联系:个人联系渠道是利用家庭、学校、地方和社会联系作为接近政治上层人物的工具,是接近上层人物的最久远和最传统的方式。在西方国家,很多院外活动分子,通过成为利益集团的代理人,对国会、行政进行利益游说。许多前政府官员与政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较大的影响力,因而接近政治上层人物就更为容易。 政治代理人物:某集团的成员直接进入政策制定机构的方式而直接的和持续的表达其利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渠道。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立法机构的成员都包括许多利益集团的各类代表。 政党渠道:在西方国家中,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政党,成了利益表达的至关重要的渠道。政党组织的各个部分充分表达利益要求。 立法机构、内阁和行政职能部门渠道:通过出席议会的听证会;直接向政府官员提出看法;在会议、午餐会上与政府官员非正式接触;发动选民;帮助拟定法案;对竞选提供捐款等方式形成主管部门、议会委员和利益集团共同控制的局面,构成了“默契的小三角”。 强制性接触:以抗议示威、罢工和阻挠等方式强烈表达利益与意见。 5、如何培养良好的公民? (1)鼓励公民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如投票,加入社团或其他组织。一旦加入组织,加入者就会在政治上处于积极状态,并提高对政治的认识水平和政治责任感。 (2)提供制度保护。一方面,制度不会主动地侵犯公民的权利,另一方面,当公民遇到侵害时,制度能够提供有力的保护。 (3)教育。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根本出路。 7、简述政治沟通对于科学化决策的作用。 (1)政治沟通体制是指对于政治信息的接收、选择、传送、分析和处理的机制。政治沟通是决策科学化的基础。 (2)为了保证决策科学化,信息传递要及时,信息不能失真和被曲解。 (3)科学化决策还有赖于多渠道的信息沟通体制,因为单一的信息沟通体制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多元信息渠道可以平衡不同的信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