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 例题分析
第一章 导论
题目1题型: 单项选择题
1.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是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的,叫做( )。
A.总贸易
B.专门贸易
C.自由结汇方式贸易
D.易货方式贸易
答案: D
分析: A、B项中总贸易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专门贸易以货物通过关境作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与以什么作为清偿工具没有必然联系。C项是指以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贸易方式。所以只有D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目2题型: 多项选择题
2.按货物的移动方向分,国际贸易可分为( )。
A.转口贸易
B.直接贸易
C.出口贸易
D.进口贸易
E.过境贸易
答案: C D E
分析: A、B项是以货物在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是不是直接进行贸易而划分的。而C、D、E项则是以货物的移动方向来划分的。
题目3题型: 判断题 3.无形贸易不显示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不是国际收支的组成部分。
答案: 错误
分析: 无形贸易是指由无形商品的进口和出口构成的商品交换,简称为劳务贸易。它不经过海关手续,一般不表现在海关统计资料上,但也是一国国际收支的构成部分。
题目4题型: 判断题
4.以货物通过关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称之为总贸易。
答案: 错误
分析: 总贸易和一般贸易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以货物通过关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称之为一般贸易而非总贸易。
题目5题型: 判断题
5.转口贸易可直接运送,直接贸易也可间接运输。
答案: 正确
分析: 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直接进行商品买卖的行为。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这里指的是贸易方式而不是运输方式,在实际情况中,由于过于国之间的远近不同,转口贸易有可能是从生产国直接运到消费国,而直接贸易则有可能需要间接运输。
第二章 国际贸易的形成与发展
题目1题型: 单项选择题
1.从根本上说,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
A.有大量剩余产品可供交换
B.统治阶级的意愿
C.国家的产生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答案: D
分析: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二是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由此可以看出,A 选项和C选项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而不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B选项明显是错误的,国际贸易是自发形成的,并不是某个统治者或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所以,此项可排除。
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性贸易。它的特点是交换商品的广泛性和交换地域的世界性,这表明,国际贸易只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形成并发展起来。因此,从根本上说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应该选择D选项。
题目2题型: 单项选择题
2.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使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分工退居次要地位,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的主要特征是()。
A.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的差异
B.以部门间和部门内的分工为主
C.沿着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两个方向不断加强
D.以“工业日美欧,原料亚非拉”为写照
答案: B
分析: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经历大致可以分为萌芽、形成、发展、深化四个阶段。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低,只存在不发达的社会和地域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的差异,所以,应排除A选项。
16-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进入了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式,这是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基本上以英国为中心。
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是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特征之一。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它们之间形成了互为市场、在经济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C和D选项也可以排除了。
二战之后是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出现了电子、信息、服务、软件、宇航、生物工程和原子能等新型产业。这个时期的国际分工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分工格局上,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的分工,形成了以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分工格局,而且在工业国之间的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各国之间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在一国国内部门之间的分工向部门内部分工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地跨越国界,形成国际间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所以,正确的应该是B。
第三章 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
题目1题型: 单项选择题
1.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 )。
A.国际分工
B.绝对利益
C.比较利益
D.自由贸易
答案: C
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不论是关于贸易保护的还是关于自由贸易的,其中心问题都是为了分析比较利益,区别在于前者的比较优势由自然条件决定,而后者可以通过人为制造出优势。
A项: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B项:绝对利益只是一种特殊情况,是比较利益的特例,因此并不具有普遍性;
D项: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只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发展方向,并不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题目2题型: 单项选择题
2.假设英国和德国生产毛呢和亚麻的国内交换比率分别为:10:15;10:20,那么当两国进行国际贸易时实际的交换比率为10:18,则说明()。
A.英国对亚麻的需求强度大与德国对毛呢的需求强度
B.德国对毛呢的需求强度大与英国对亚麻的需求强度
C.英国对毛呢的需求强度大与德国对亚麻的需求强度
D.德国对亚麻的需求强度大与英国对毛呢的需求强度
答案: B
分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由于英国和德国生产毛呢和亚麻的比率分别为:10:15;10:20,从而可以知道英国在生产毛呢上、德国再生产亚麻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实际发生的贸易应为英国用毛呢交换德国的亚麻,所以10:18反映的是英国对亚麻的需求和德国对毛呢的需求,所以C、D为干扰项。
根据穆勒的国际相互需求方程式可以知道:均衡的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各自交易对手商品的需求强度决定的。如果本国对于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贸易条件越接近本国比率。由题可知,10:18接近德国的交换比率,所以B正确。
题目3题型: 多项选择题
3.自由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
A.凯恩斯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俄林
E.李斯特
答案: BCD
分析: BC两项的人物都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提倡自由贸易的,古典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提倡自由放任。D项: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论实际上是为了寻找能够进行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从其排除有形、无形的贸易壁垒可以看出他是主张自由贸易的。
A项:凯恩斯是近代提倡国家干预的代表人物,在外贸方面也是主张国家干预的;
E项:李斯特提出了著名的保护幼稚工业;因此,排除A、E两项。
题目4题型: 判断题
4.产业内贸易理论从人均收入水平的一致性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流向。
答案: 错误
分析: 人均收入的相似导致了两国具有相似的需求,而产业内贸易理论正是从需求的相似性来解释国际贸易流向的。本题错在两个方面:一是需求相似的原因是收入的相似性而不是一致性,二是产业内贸易并不是从人均收入角度解释贸易流行的。
题目5题型: 简答题
5.简要评价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
答案:(1)内容:各国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2)评价:第一,放松了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把国际交换从个别现象推到一般,揭示了为什么所有国家都可以参加国际交换;“比较成本理论”成为了国际贸易的奠基理论;
第二,没有揭示出国际贸易的成因,没有说明交换比率的形成;
第三,这一学说的假设仍然过于苛刻,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相符。
分析: 每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其合理的一方面。理论就是放松前人假设、提出自己的假设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但是,没有一种理论是绝对正确的,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必然存在局限性。因此,在评价理论的时候,必须首先弄清楚理论的内容,然后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
题目6题型: 简答
6.简要说明新贸易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相同点。
答案: 从内容上看,两个理论都是研究现代工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竞争如何获利的原因和策略,从政策上看,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分析: 理论的提出决不仅仅是为了自身,而是有现实的意义。因此比较两种理论的时候不应该仅仅从它们的内容上着手,更重要的是不能忽略了它们的政策建议。
第四章 世界市场
题目1题型: 单项选择题
1.世界市场价格以( )为中心,上下波动。
A.国际价值量
B.国别价值量
C.国别价值
D.国际价值
答案: D
分析:从价值规律我们知道,价格围绕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世界市场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不同的是决定价格变动的根本因素是不同的,国际价值决定世界市场价格,国别价值决定国内市场价格。因此,本题的答案为国际价值。
题目2题型: 单项选择题
2.关于国际价值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国际价值是国别价值的平均
B.国际价值是主要商品供应国的国别价值
C.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D.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答案: C
分析: 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人类误差别劳动的凝结。但是国别价值由该国生产某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而国际价值则是由生产该种商品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因此,国际价值虽然与国别价值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它与这种商品的主要供应国接近,但是,不论如何,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是完全不同的。
题目3题型: 单项选择题
3.下列不属于现实中同一种商品的竞争的是( )。
A.各国买主之间的竞争
B.各国卖主之间的竞争
C.完全市场的竞争
D.买主与卖主之间的竞争
答案: C
分析: 竞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然产物,当今世界上,竞争主要体现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形成,这两种形式主要是在一方处于较为明显的优势地位;此外,还有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即为卖方与买方的竞争,这主要是由于买卖双方的地位相差无几,此时竞争更多的体现为讨价还价。而作为完全市场条件下,不论卖方还是买方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他们之间以及彼此之间实际本上不存在竞争的。
题目4题型: 多项选择题
4.世界市场的动荡主要表现为( )。
A.经济危机带来的动荡
B.政治风波带来的动荡
C.大规模军事行动带来的动荡
D.世界经济大国的影响
E.竞争的加剧
答案: ABCD
分析: 本题中ABC都是十分明显的会对世界市场产生冲击。但是D项也是主要的一个方面,比如美国的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导致进出口下降,将必然使日欧的对外经济活动受到影响,并进而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受到冲击,整个世界市场出现动荡。而至于E项,一般意义上说,正常的竞争并不会导致市场的动荡。只有非正规的恶意的竞争才有可能破坏市场的稳定。
题目5题型: 简答题
5.简述世界市场价格的各种表现形式。
答案:世界市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第一,某种商品的主要出口国的出口价格;第二,某种商品的主要进口国的进口价格;第三,某种商品的国际集散地的市场价格;第四,某种商品的商品交易所价格;第五,拍卖价格;第六,开标价格;第七,国际垄断组织制定的价格。
但是,在以上这些表现形式中,基础和核心是该商品的主要出口国的出口价格。这个国家的国别价值对国际价值起到主导的作用。
分析:在简答本题时,不仅要说出世界市场价格的各种表现形式,更不应该忘记的是说出在所有的表现形式中的核心和基础。而至于本题的答案是十分明显的,主要的是掌握这种分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