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来源的观点是不是否定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并不是否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在认识论中讨论认识来源是就哲学意义而言的,也就是说,认识来源就整个人类和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某一个人的某一项认识可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但书本并不是认识最终的来源,因为书本上的知识本身也有来源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的和唯一的来源 怎样理解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在认识论的范围内怎样理解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所谓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就是谁来认识、认识谁。谁来认识,谁就是认识的主体,认识谁,谁就是认识的客体。有的同学会问,认识论不就是研究人如何认识世界吗?当然是人来认识,去认识世界,为什么不说人而说主体,不说世界而说客体呢?这不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吗?
一般地说,认识中是人来认识。但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同为人,工人头脑里工业生产的知识更多一些,农民头脑里农业生产的知识更多一些?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他们是在其实践活动中来认识的,或者说,人是在实践中成为认识主体的。
一般地说,认识中是去认识世界。但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关于地球上的事情我们知道的很多,关于天王星上的事情我们知道的则很少,至于河外星系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呢?只能有一个解释,我们的认识的只是这个无限世界的一部分,即我们实践能力所能达到的那部分世界,或者说,进入人的实践范围内的那部分世界才是认识的客体。
一般地说,在认识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或者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但人与世界的关系不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而且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并且是在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