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D.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著名的囚犯困境认为最终的均衡解是B.都认罪
3.卡特尔研究人格结构采用的方法是D.分类学
4.下列不属于影响助人行为的求助者特点的是C.是否具有人格魅力
5.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A.获得奖励、避免惩罚
6.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的是C.荣格
7.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中,渗透于人格以致遍及此人全部活动的特质,称为B.基本特质
8.下列体现了角色扮演对改变人们某些顽固态度的作用的因素是C.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
9.下列可以考察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是A.实验法
10.对于中国人的大七人格,与大五人格理论中共通的维度有D.外向性
11.下列从心理学角度对文化的定义是( )。
C.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
1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高认知需求的人对说服往往采取深层的处理方式
13.下列属于遗传构建环境观点中唤起型构建方式的是( )。D.内向的孩子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较少,这强化了其安静、内向的性格特征
14.说服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说服者创造适当情境,以使他人愿意改变态度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起了主要的作用的因素是B.自我
15.与古希腊四种气质类型说相应的人格理论是( )。 A.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
二、多选1.对有计划行为理论的批评主要有( )。
A.人类的行为有时候自发的、无意识的
C.习惯性行为不受理性因素影响
2.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要经过的阶段有( )。A.服从B.认同C.内化
3.Zimbado认为与去个体化行为有关的因素有( )。
A.个体从群体中所获得的不败感 D.个体在群体中具有匿名性
4.与生物进化相比,文化进化的特色有( )。
A.文化进化的速度较快 B.文化进化的基础是知识在代与代之间的传递
D.文化进化决定了人们如何使用遗传得来的能力
E.文化进化以文化与社会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
5.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有( )。
A.他人的存在B.责任分散E.时间压力因素
6.影响从众的情境因素有( )。
A.团体的规模B.团体的凝聚力E.团体的社会支持
7.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
A.功利主义经济学B.行为主义心理学
8.关于"近代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文化与人格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影响
C.从宗教角度对中国儒家思想提出尖锐批评
D.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9.公平理论的假设有(ABC)。
A.假设彼此有关系的一群人总是企图使他们的行为结果收益最大B.假设团体会发展出一套如何将酬赏依比例公平的分配给所有有关人员的规则C.假设当个体感觉到某一人际关系不公平时,会感受到某种压力的存在,促使他采取行动以恢复公平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BE)。A.态度的特殊性水平越高预测行为就越准确B.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态度预测行为越不可靠E.态度的可接近程度越高其预测行为的效度越高
11.心理学家根据交换双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把人们之间的冲突分为( )。
A.零总和冲突 B.可变总和冲突
1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有( )。 A.强化原则 B.联结原则 D.社会交换原则
13.对于亲和需求的作用,R.Weiss指出它可以提供几种重要的报酬,包括( )。A.依恋B.社会整 C.价值保证D.可靠的同盟感 E.得到指导和受教育机会
(三)判断题
1.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A
2.人的宗教价值观取向也可以用奥尔波特的人格问卷来测量A
3.参与决策在提高士气上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都是有效的。B
4.被说服者的卷入可以分为问题相关卷入和印象相关卷入,前者主要强调个体的态度反应受到他人赞成或反对的影响,后者主要强调态度所考虑的问题和自我概念中的重要方面的关联。B
5.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过程称为对他人的知觉。B
6.自我检控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A
7.古希腊时代没有心理学。A
8.正式团体的规范是正式规范,而非正式规范只存在于非正式团体中。B
9.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关心团体的需要和人际关系最为重要,而在个人主义的美国,任务型的领导方式更受美国人欢迎。A
10.在说明团体决策中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时,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在极化产生过程中信息性影响的作用,而说服性辩论的观点则把重点放在了规范性影响之上。B
11.人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A
12.观察法可以分为参与观察与自然观察。A
13.陈仲庚的人格定义,把人格和自我以及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联系起来。A
四、名词解释
1.社会懈怠 :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2.服从 (Obedience):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
3.自我检控 :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4.零总和冲突 :是指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交换双方完全是竞争性的。
5.曝光效应:是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心理学家Zajonc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
6.同情性关怀 指同情心及对他人关心等情绪,尤其是指替代性的或间接地分担他人的苦难。
7.相貌换地位(looks-for-status):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人们有时候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比如Buss对37个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女性却喜欢老一点的男人。Davis把这种现象叫做相貌换地位(looks-for-status)。
8.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Wallerstein认为: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世界各国在国际政治与经济方面形成了一套权力结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些国家(大多数欧美国家)处于权力核心地位,另一些国家(尤其是亚非国家)则处于权力的边缘。这种权力地位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文化与学术的差异,表现为在文化与学术上权力核心国家对边缘国家有支配性的影响力。
9.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认为自己有能力执行特定的行为以达成目标的信念。自我效能的高低可以预测若干重要的健康行为,如戒烟、减肥、有规律的锻炼以及减少胆固醇摄取等
10.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Foa等人通过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酬赏问题,找出了六种基本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服务。
11.权变模型(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Fiedler认为领导的效果取决于领导者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与环境的匹配程度决定着绩效。
12.挫折侵犯理论 :把挫折和侵犯看成是互为因果,即挫折必然导致侵犯,侵犯也必然以挫折为前提,并且认为宣泄是减少侵犯的有效方法。
13.加权平均模型 :是Anderson于1968年提出来的。按照这一模型,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比如对科学家而言,智力因素的权重大;而对演员来说,则是吸引力的权重大。
[此贴子已经被阿虎于2006-7-16 0:20:0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