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院部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4|回复: 36

[转帖][推荐]中国书法

[复制链接]

973

主题

5552

回帖

77万

积分

部落监事会

积分
773305
发表于 2006-8-4 02: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书法史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唐代的书法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书仪》及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都被后人奉为准则,对后世书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宋、辽、金、元的书法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述与继承,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书法家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的情感意趣的轨道。出现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赵孟頫等名家。书法理论也获得了发展,出现了如:《墨池篇》、《书史》、《宣和书谱》、《翰墨志》、《广川书跋》、《法书考》、《翰林要决》等理论著作。给当时及后世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的文样和理论的指导。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后加以发展。而今人论及清代书法时,每以“帖学”、“碑学”划分为前后两期,大致以嘉庆道光之际为分期点。也就是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为帖学时期,之后为碑学时期。这种划分是否合理当另当别论。不过,宋元之后,以二王书学为中心的所谓碑帖学时代,至今已转入最低潮,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当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时也是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等理论著作相继产生。

  明清的书法作品如同绘画一样传世、遗留的较多。当前见诸于市面上出现的也较多。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至迟从魏晋以来,一直被历代宫廷和民间作为艺术品珍藏起来,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但在流传中竟出现了作品的真赝问题,困惑着收藏家、鉴赏家。而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赝品的官案。明清时,由于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业先后发展起来,书画的需求便日渐增多,明间制造赝品便应运而声。什么“苏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后门造”,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这也是困扰收藏家、鉴赏家难题所在。明清的作品虽然流传很多,但里面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对于当下艺术市场中的收藏家、收藏界来说,购买、收藏这部分作品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

结识新友但珍重旧谊 以渴望他人待我之态度对待每一个所遇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5552

回帖

77万

积分

部落监事会

积分
773305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02: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的女书法家

王羲之的草、楷、行书,千古景仰。他的老师是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卫夫人学习王国时钟繇的书法,达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在卫夫人之前,还有一位女书法家。她就是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驰名的东汉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她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父亲蔡邕,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蔡文姬继承家学,在书法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唐、宋、元、明,也出现不少女书法家。唐代的女书法家有吴采鸾、薛涛、武则天。吴采鸾所书小楷,很有钟繇、王羲之的笔意,遒劲古雅,可与卫夫人媲美。薛涛所书《陈思王美女篇》,行书,笔势跌宕秀逸。武则天书写草体,书法婉约。宋代女书法家有朱淑真,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管道升是元代女书法家。字仲姬,她是赵孟俯的妻子,赵孟俯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工书善画,书法为元代宗师。

管道升刚嫁给赵孟俯的时候,她的书法比丈夫还好,后来赵孟俯迎头赶上了,并超过了妻子。管道升写的《梅花》赋小楷,清丽幽闲。

结识新友但珍重旧谊 以渴望他人待我之态度对待每一个所遇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5552

回帖

77万

积分

部落监事会

积分
773305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02: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书法家简史

王羲之--字逸少,右将军。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郗鉴的“东床快婿”,被后人称之为“书圣”。作品太多了:《兰亭序》《黄庭经》《乐毅论》《频有哀祸帖》《丧乱帖》《十七日帖》《秋月帖》《平安帖》。《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阁之美。有白鹅换经书、一字千金的传说。 现实是残缺的结构--书法中有种说法“残缺美”。如“宜”略去上面一点;“流”省去右上点。。。。。。

颜真卿--世有颜筋柳骨之称。其书森严,高古。为官清廉。作品有《祭侄文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争座位帖》。。。。。很多。其字为儿童入门学书典范。

柳公权--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公权蒙诏》《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我最喜欢《公权蒙诏》《神策军碑》这两帖。

释怀素,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人,后徙家京兆,为玄奘三藏之门人,生于玄宗开元年间,卒年不详。生性放纵,精意翰墨,独能继伯高之绪,与之并称一代狂草之冠冕。书风遍取当代名家人,而得于张旭,二王独多,尤能独创新意,临池之工精深,遂与张旭齐名,以自叙帖,小草千字文为代表。人称“狂僧”。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老僧食鱼帖》《佛说四十二章经》等。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苦笋帖》文,草中极品。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文章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他的书法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书法作品《松风阁诗》是其晚年的代表作。

痴儿--引“痴儿了却公家事”.只知字字有来处--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橘颂》。《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世人评:丰腴与媚。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赵松雪,字子昂。出入古人,无所不学,贯穿斟酌,自成一家,当时诚为独绝也。自近代李桢伯创“奴书”之论,后生耻以为师,甫习执笔,使羞言模仿古人,晋唐旧法于今扫地矣!松雪正是子孙之守家法者尔。

结识新友但珍重旧谊 以渴望他人待我之态度对待每一个所遇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5552

回帖

77万

积分

部落监事会

积分
773305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02: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书法家习书妙悟趣谈

顿悟本是佛家用语,讲佛门人的顿然破除妄念,觉悟真理。随着词义的引申,顿悟也泛指人们对某种事理的忽然领悟。 书法技进乎道,书法艺术不是一日之功。古代的书法家习书特别勤奋,当然光勤奋也不一定能成为书家,还得有一定的天赋,也就是说须得有悟性。书法家在习书中的顿悟也颇有趣。 有“书圣”之美誉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极爱鹅,曾流传有写《黄庭经》换鹅之说。王羲之为何爱鹅?我觉得清人汤临初分析、解释的应该是极为妥帖。汤临初所著的《书旨》上说:“世传右军好鹅,莫知其说,盖作书用笔,其力全凭手腕。鹅之一身,唯项最为圆活,今以手比鹅头,腕作鹅项,则亦高下俯仰,前后左右,无不如意。鹅鸣则昂首,视则侧目,刷羽则随意浅深,眠沙则曲藏怀腋……”右军的行草,行笔畅达,点画灵动,极富变化,他又如此爱鹅,没准是从观鹅中悟行书之妙。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章,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传说他创造的“飞白”书,就是因为看到有人用帚写字而得到启发。 唐代草书大家张旭曾自言,“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其意,又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由公主担夫争路,张旭悟到了书法中的避让;由善于舞剑的公孙大娘舞剑,张旭悟到了书法的神韵。正所谓“积虑于中,触物以感之,则通达无方矣。” 怀素也自言得草书三昧,他的墨迹《字叙帖》其实恢弘,字字飞动,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陆羽《僧怀素传》中写道,“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万象皆缪,心自得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馀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当初他临摹学习书法可是够勤奋刻苦的吧。据说他曾观看夏天的云彩随风变化,顿时有所感悟,于是他的书法达到精妙无比的境界,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又据说怀素还从“壁拆之路”中悟书法。“壁拆之路”由夏天的云彩随风变化和“壁拆之路”而悟书法,说起来也够奇妙的,但仔细想来又很自然。夏云因风变化而无常势,悟草书变化无常势而多姿;因新泥墙壁有拆缝,尖处都在缝中。以此要求作书用笔端正,字有牵丝,其断头与起笔牵丝在正中,如此则无布置之巧,天然清峻。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他的正书沉雄博大、刚毅端庄,据言他是从“屋漏痕”中得到启示,得到竖画的用笔之妙。 雷简夫,宋代书法家,善真、行书。朱长文所著的《叙书断》中,说雷简夫“尝守雅州,闻江声以悟笔法,迹甚峻快,蜀中珍之。”听到江声而悟到书法的用笔,大概是由江声的峻急而想到书法的用笔迅疾吧。而宋代书画家文与可,居然从道上的斗蛇中悟草书的妙道,也够神奇的。据传,文与可学草书十年,落笔如风,然终不得古人笔意,后见道上斗蛇,遂得草书之妙。这也正应了唐代书法家蔡希综论书的一句话: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 顿悟,从哲学层面上讲,就是量变积累到质变。书家妙悟也不是神秘不可测的。书家在习书中有所悟、有所得,这也正是他们积累才情,积累学问,积累对生命万物的体察能力的结果。

结识新友但珍重旧谊 以渴望他人待我之态度对待每一个所遇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5552

回帖

77万

积分

部落监事会

积分
773305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02: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
  中国的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要研究书法必先了解文字的起源和构造。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以推至五千年前。而在三千年前已有结构完备的甲骨文,其书写的技巧、工具的运用,都显示出某种程度的完美。夏商周是书法艺术的初期阶段,可惜考古挖掘至今仍未能发现夏代较完整性的文字。但商、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必备的三个重要因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这一时期的书法主要体现在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竹(木)简诸方面。这一时期,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从幼稚阶段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特殊地位。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然而,它的发现却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荣发现的。据统计,已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片以上,不重复的字约有四千五百多个,可识的约有一千五百字。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或朱书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而有立体感,表现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娴熟技巧。书法风格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迥异,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董作宾曾就甲骨文书法的时代特征作了划分:第一期(武丁),雄伟;第二期(祖庚、祖甲),谨饬;第三期(廪辛、康丁),颓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劲峭;第五期(帝一、帝辛),严整。以时代来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较质朴,晚期的字带有一些金文的特点,有的字很小,但很严谨。

  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后填朱,也有少数甲骨以朱墨所写而未刻。说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写后刻。从这里知道甲骨文的线条不仅有刀法而且还包含笔意,对于笔意是不容忽视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有直线也有曲线;有单刀也有双刀。往往是中间较粗两头尖,而点画起止仍有一些方圆之法;有的直画微带曲意,线条点画显得丰富而有变化。字的结构一般呈扁长方,方圆曲线、直线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竖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开。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甲骨文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体现了商代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结识新友但珍重旧谊 以渴望他人待我之态度对待每一个所遇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5552

回帖

77万

积分

部落监事会

积分
773305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02: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帛书、竹(木)简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简。如1951年湖南长沙五理碑,1954年长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古墓,1957年河南信阳台古墓,1975年湖北云梦睡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发掘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竹木简。另外还有1942年长沙楚墓出土帛书(1945年流入美国),又山西侯马盟书等。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波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左图为楚帛书   四帛书又称楚缯书,内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的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   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   帛书的画像列于文字的四围,先以细线勾描,然后平涂色彩,看似漫不经心随意绘出,却将12个神录描绘得姿态各异,活灵活现,他们或立或卧,或奔走或跳跃,个个栩栩如生。同时所绘神灵像又显示出很强的写实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纹,描绘得细致真切,仿佛从虎豹身上揭来。特别是帛书四周所画的树木,随物赋形,繁枝摇曳,依像图貌,茂肚婆娑,可谓用笔之工、描绘之细分毫不爽。楚帛书不仅力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珍奇。
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简牍
  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最着名的有:    1. 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1.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为战国之物。    2.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约五千枚。    3.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竹简不仅在古代文化史、书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印刷术也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简牍的形式,即为卷轴装的前身,为早期的雕版印刷所广泛使用。
结识新友但珍重旧谊 以渴望他人待我之态度对待每一个所遇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5552

回帖

77万

积分

部落监事会

积分
773305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02: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刻石与秦小篆
汉代书法. 概述    ——汉碑风尚及隶书的形成   中国秦汉时期,汉字的变迁更为剧烈也最为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随之大量出现,此一时期的书法成就给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书法遗存今天的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及碑上的刻字。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西汉较少而东汉却“碑碣云起”。出现了象《张迁碑》为代表的方劲古朴类;以《曹全碑》为代表的飘逸劲秀类;还有如《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的端庄凝练类等著名的碑铭。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石刻外,近年出土的秦汉竹木简、帛书也十分丰富。如《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老子帛书》、《武威汉医简》、《居延汉简》等。篆、隶、章草均有,足与碑刻笔法体势相印证。其中有一些已显露行书、正楷的端倪。由于书法艺术在秦汉时代的昌盛,篆刻在这一时期也十分精美。各种印章出现并发展。 秦刻石与小篆   秦诏版文   所谓小篆,当以秦刻石为代表。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言:秦始皇曾经在东巡中立了六块碑刻。今所存者仅《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两种。秦刻石传为李斯所书。   《泰山石刻》为前219年时所刻,原石毁于清乾隆五年(1740)今存十字,其书与大篆比较,笔画俭约,结体更为规矩典雅。   《峄山刻石》今所传者为宋郑文宝所摹刻,峄山翻刻甚多,而尤以郑氏为最精。以上诸碑是秦篆的典型,其特点是用笔匀净挺瘦,提笔疾过,圆融峻整,其笔法又如玉筋、钗骨,所以秦篆又称“玉筋篆”秦刻比《石鼓文》、《秦公簋》简化,而且结束了六国文字混乱的局面。
泰山石刻
峄山刻石
结识新友但珍重旧谊 以渴望他人待我之态度对待每一个所遇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5552

回帖

77万

积分

部落监事会

积分
773305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02: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代刻石
西汉刻石   西汉的石刻很少见,据宋尤袤《砚北杂记》说:“闻自新莽恶称汉德,凡有石刻,皆令仆而磨之,仍严其禁。”赵明诚《金石录》仅著录《居摄两坟坛》、《五凤刻石》两种。其他西汉石刻是清以后才陆续发现的,所以伪刻较多。近人徐森玉《西汉石刻文字初探》所收集计有十种,有《霍去病墓石刻字》、《莱子侯刻石》等十种。以上石刻仅仅是作为坟坛、宫殿的计时标志,属于“小品”性质。从以上西汉的时刻来看,隶书的波磔还不明显,严格的讲,都非正规的汉隶碑刻,其实,西汉的隶书已经成熟,具有波磔挑笔。可以从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简》、《孙膑兵法简》中看到,笔画都带有燕尾波挑。 东汉刻石   东汉“碑碣云起”。刻碑之风盛行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的门生故吏很多,为府主歌功颂德,或封山祭祀之用。自郦道元《水经注》便见诸于著录,有三百多件,碑刻、拓片流传至今者(包括近所发现)的约有二百余种。清代朱彝尊在《跋汉华山碑》中把汉隶分成三种类型风格:方正、流丽、奇古。其实从形制上可以分为碑刻和摩崖两大类。从艺术特点上可以把其分为:典雅、秀逸、拙朴、雄浑、纵肆、平整、古峭、奇谲。它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碑》,《石门颂》,《熹平石经》,《裴岑碑》,《夏承碑》。
《乙瑛碑》
《史晨碑》
《曹全碑》

《礼器碑》
《孔庙碑》
《熹平石经》

《张迁碑》
《石门颂》
结识新友但珍重旧谊 以渴望他人待我之态度对待每一个所遇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5552

回帖

77万

积分

部落监事会

积分
773305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02: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代墨迹——木简
  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 在《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的墨迹出现,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汉纸墨迹》相比较。体势近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从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我国书法艺术真正留下来的最早的墨迹当推书帛、书简。在此之前虽然有殷墟甲骨文、周代的钟鼎文、秦代的诏版铭文等,但都属于刻在骨甲和铸在铜器或制在陶器上的文字,墨迹是难以看到的。即使是晋唐以来的手迹,为数也是极少的,真正发现汉代墨迹,是20世纪初(1907)在敦煌一带出土了汉代木简《流沙坠简》。此后,193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出土的汉代木简约一万枚,集为《居延汉简》甲编。1959年在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竹木简共469枚,集为《武威汉简》出版。1972年在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医药简共92枚,集为《武威汉代医简》出版。1972年到1976年,在甘肃北部额济纳河流域又发现了大量汉代木简,共计两万枚,是我国历来发现汉简最多的一次。因为这些汉简大都发现在西北的甘肃、新疆一带,故称之为西北汉简。   历代的书法艺术,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匠和无名的书家留下来的。《武威汉代医简》是东汉医家的手迹;《武威汉简》是出于社会下层的职业抄书人之手;《居延汉简》是汉代守卫在居延边防一带的中下层士吏和士卒所写。这些汉简的用笔自由奔放,结体富于变化,确实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生命力。   《居延汉简》中的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大,用笔草率急就,自由奔放,无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浑然一体;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古朴,风韵飘逸。书体中篆、隶、行、草皆孕育成形,百花争艳,各具特色,形成了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尤其简书中的书体,一般都是民间实用和流行的体式,与士大夫的“庙堂”字是有区别的。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由于社会生活的日趋丰富,不得不追求简易速成,草率急就。在《居延汉简》的书体中表现尤为明显,他自然生趣,落落大方,粗犷朴实,折锋用笔,变化流速而不拘束。   在结体上,简书从秦隶的取纵势一变而为取横势,正面取势,在单行简书中还可以看出偏左取势,以让位于波画。简书在章法布局方面,每一简虽也有行数限制,但不受界格所囿,可以变化布局。在西汉的简书上尤为明显,有纵行而无横行。到了东汉的简书,则纵横成行,排列严整。墨法上讲究质朴而豪放的气势,章法布局生动活泼,规整中又出现不规整,这也是简书中的一大创新,此种笔法一直沿用到后来的草书和行书中。   《居延汉简》的字体属于章草的范畴,用笔承袭隶的笔法,草率急就,即是隶书的速写。还有的草书,笔画更为随意自然,字形可大可小,已脱去隶书笔法,比章草更为精练,字体新颖。   从出土的汉简来看,草书的出现可以早到西汉时期,这时不仅有章草,而且已有今草的用笔和字形,虽不成熟,但可以说是开创了今草的先河,简书作了旁证。由前一种书体转化到后一种书体,总是有一个过渡阶段,而且新字体总是孕育在旧字体之中。处在汉代这样一个书体大变革时期,必然会出现各种形体的字,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看来,书体的演化不是直线前进的。这就是书体演变“源”和“流”的关系。   汉简尤其对东汉分书的影响更为直接。有敦煌和居延出土的很多简书,与东汉时期的《礼器碑》结体用笔皆相似。纯用毫端,形成了纤而能厚的流派。说明纤劲的书风早在西汉民间就已广泛使用和流传,到了东汉的《礼器碑》进一步得到提高而更加完美,形成了东汉重要流派之一。西汉末年的《武威汉简》瘦劲宽博,笔画劲健,使转流美,飒爽多姿,与东汉时《礼器碑》相类似。东汉时桓帝延熹元年的《甘谷汉简》笔画飘逸秀丽,摇曳多姿,近似《曹全碑》的风格。总之,我们从简书中可以看到笔画纵横飞动,结构自然浑成,有厚重质感的各类风格的书体,发展成为东汉工整精细,厚重古朴,奇纵恣肆的各类碑刻书体,并为后来的楷、草书体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脉络和轨迹。
汉代《居延汉简》 现藏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世纪,中国文明四大发现———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和居延汉简。   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北部额济纳河流域绵延300公里,先秦时称“弱水流沙”(匈奴语),秦汉以后称“居延”。西汉武帝时,为了防御匈奴入侵,于太初三年 (公元前 102年)派遣强弩都尉路博德沿弱水(今额济纳河流域) 两岸修筑了防御塞墙和烽火台,并修筑了若干城、鄣、关、 亭。居延古塞,是汉代交通要道 的主要防线。当年因缺水而废弃,到如今,这里又因雨水奇缺才得以保存。故居延遗址内幸存的各类文物遗存,包括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有两次重要的发掘,第一次是1930年至1931年,在额济纳河的大湾、地湾、金关、破城子等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为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辖区内的屯戍文书,所以称为“居延汉简”。1972至1976年,又在该地区发掘木简2万多枚。是我国历来发现简牍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从而使“居延”一举成为汉简的代名词。   简牍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为研究汉代西北屯戍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很珍贵的书法墨迹。简牍不仅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变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居延汉简》多为汉代之物,因此书体基本上为隶书章草,属于章草的范畴,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不得不追求简易速成,草率急就,即是隶书的速写。《居延汉简》用笔自然简洁,章草简册,运转流畅,衔接自然,粗犷朴实,变化流速而不拘束。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大,自由奔放,无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浑然一体;有的波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敦厚朴茂,风韵飘逸v形成了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而这些《居延汉简》多为守卫在居延边防一带的中下层士吏和士卒所写。由此可见当时书法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   总之,秦汉之际,是我国书体各体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简牍出土以前金石碑刻书法占据了中国书法史的重要位置,自大量秦汉简牍问世以来,填补了书法史上秦至东汉这一时期的空白,使书法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备。
结识新友但珍重旧谊 以渴望他人待我之态度对待每一个所遇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3

主题

5552

回帖

77万

积分

部落监事会

积分
773305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02: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书法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quot;钟王"。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

著名代表书家及作品介绍

  1、钟繇(151-230) 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因为做过太傅,世称"钟太傅"。他的书法,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和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他的书法历代为人所重视。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宋代以来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都是晋唐人临摹本。其主要作品有:   (1)宣示表:小楷,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2)荐季直表:小楷,写于黄初二年(二二一)。其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

   2、王羲之 (303-361) 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quot;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其主要作品有:   (1)乐毅论 :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2)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3)兰亭序 :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4)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天下第 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   (5)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6)丧乱帖:《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7)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草书,前人评?quot;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3、王献之(344-386) 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他的字。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笔划连续不断,世称"一笔书"。其主要作品有:   (1)洛神赋十三行: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是王献之的小楷作品,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共计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现藏首都博物馆。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2)鸭头丸帖: 王献之行草书。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3)中秋帖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4、王洵(350 - 401) 字元琳,小字法护。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官至尚书令。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远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是因为它是十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其主要作品有:   (1)伯远帖: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quot;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结识新友但珍重旧谊 以渴望他人待我之态度对待每一个所遇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网院部落

GMT+8, 2025-7-6 06:40 , Processed in 1.2246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