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冰(伦敦) 2006年是中国全球外交战略结出硕果的一年,不仅把外交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而且在相对敏感的关键问题上处理圆润,给人留下“风调雨顺”的整体印象。 但是“猪年”春节前后,批评中国的声音已开始冒起。美国副总统切尼在澳洲批评中国不断扩张军备,最近的“卫星杀手”测试与北京奉行的和平崛起目标背道而驰;中韩发生长白山领土纷争之后,最近又有民间团体抗议中国“将韩国的东海标注成日本海”;胡锦涛2月访问非洲前后,一方面是西方首脑的批评,称中国的外交攻势“再次鼓舞了非洲国家那些腐败的、专制的政权”,一方面是媒体所谓“新殖民主义”的煽风点火。 不管这些说法在中国人眼里看来多么滑稽,但对中国外交的进一步拓展无疑是障碍,如同足球场上的前锋,你跑得快、踢得猛,必然遭遇围堵。如果说去年是中国外交的开局年,那么今年就是“登山年”。 可能面临的外交挑战 无论是韩国民间对长白山和东海主权的模糊概念,还是欧美国家把中国对非洲政策批评为“新殖民主义”,都是相对容易的挑战。只要搬出历史记载,人们容易澄清长白山和东海的主权归属,也容易明白中国对非政策根本与“殖民”二字不搭界。这和美国抛出“中国威胁论”一样,不过是政治烟幕弹。欧美真正担心的是,中国尊重别国政治制度的、符合国际民主的外交出击,会让他们“走出非洲”。 中国外交面临的真正挑战来自四个方面:首先是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知识产权保护和汽车制造、电信、石油、天然气等核心工业上的产权法律规定等经济问题。大批量的“中国制造”冲击着欧美市场,西方国家的政党为赢得选民支持,会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传统产业外移、就业率下降等民生问题。围绕令西方人焦虑的对华贸易赤字,欧美政府将在贸易制度、人民币升值、知识产权保护上对中国施加更大压力,甚至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外交纠纷。 去年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结束第二天,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就给国会提交一份报告,说中国的货币政策和盗版侵权行为在不公平的美中贸易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造成美中贸易严重失衡,威胁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并声称中国在履行加入WTO时做出的承诺“表现不及格”。目前美国贸易代表声称如果中美在音像产品盗版上谈判不成功,就要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贸易申诉。而一旦世贸组织裁决中国败诉,美国会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实行报复性关税。 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前不久访华时,公开要求中国采取更严厉的法律手段对付国内的访冒盗版活动,并且点名批评中央电视台一直使用含有专利权的欧盟音乐和电视资料,却从未支付版权费。他还批评中国的卡拉OK歌厅对欧盟音乐的侵权使用,每年给欧盟的版权拥有者造成4000万欧元的损失。另外,欧美品牌被仿冒,食物、饮料、电器、汽车和飞机零部件以及避孕丸都被假冒,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其次,中国的军备发展将成西方政府打压中国的借口。中国在太空能力、“海洋国家”方面的强化,特别是尖端武器的不时亮相,让西方国家感到忧虑。他们的逻辑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但正因为这种强权作风,会对中国的军备说三道四,美国副总统切尼的论调就是典型。中国人自然明白西方官员的用意,但关键是如何让西方媒体和大众了解“中国军备之道”——防卫但不进犯他国,因为政府言论将微妙地影响大众意见甚至消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