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第一套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湘夫人》是()。
A、组诗《九章》中的一篇 B、组诗《九歌》中的一篇 C、《离骚》中的一段 D、《天问》中的一段 A |√B |C |D |
2、《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一部()。
A、纪传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编年体通史 D、编年体断代史 √A |B |C |D |
3、《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
A、儒家经典著作 B、诗歌选集 C、诗歌总集 D、儒家选编读物 A |B |√C |D |
4、谢灵运是中国古代()。
A、田园诗的开创者 B、边塞诗的开创者 C、山水诗的开创者 D、爱情诗的开创者 A |B |√C |D |
5、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有()。
A、《子虚赋》 B、《三都赋》 C、《七发》 D、《二京赋》 √A |B |C |D |
6、《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
A、左思 B、曹植 C、鲍照 D、刘义庆 A |B |C |√D |
7、韩愈被贬潮州刺史的原因是()。
A、权力斗争失败 B、谏迎佛骨 C、得罪宰相 D、贪赃枉法 A |√B |C |D |
8、唐朝流传诗歌最多的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刘禹锡 A |B |√C |D |
9、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是()。
A、《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B、《白雪歌》 C、《燕歌行》 D、《兵车行》 A |B |√C |D |
10、盛唐山水诗人有()。
A、孟浩然 B、刘长卿 C、柳宗元 D、韦应物 √A |B |C |D |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诗经》中的“风”是各地的土风歌谣。 √对 |错 |
2、楚文化的核心是理性精神。 对 |√错 |
3、《陌上桑》是一首出色的叙事诗。 √对 |错 |
4、谢灵运以“才高八斗”来形容曹操的诗才。 对 |√错 |
5、“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的年号。 √对 |错 |
6、谢朓小名客儿,后人习称谢客。 对 |√错 |
7、白居易自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对 |√错 |
8、李白42岁被玄宗亲自召见。 √对 |错 |
9、苏轼将贾岛的诗歌比作“寒虫夜号”。 对 |√错 |
10、温庭筠是“花间词”的鼻祖。 √对 |错 |
三、默写(本题10分)
李煜《浪淘沙》(帘外)
答案: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楚辞 楚辞是以楚地方言所写的诗歌。广言之,楚辞是先秦时代的南方诗歌。在屈原以前,南方就有诗歌流传,这种特有的楚地歌曲,经屈原之创作,成为一种特殊的抒情诗文体,后代称之为“楚辞”。
2、《登楼赋》 《登楼赋》是三国时期王粲创作的一篇抒情小赋。王粲流落荆州,一直郁郁不得志,当他登荆州楼眺望远方时,中原战乱频仍,故乡难以归去;环顾眼前,则滞留他乡,一事无成,内心的愁苦一时涌上。便作此赋抒怀。
3、沉郁顿挫 指杜甫诗歌的总体风格,其中包含着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对百姓、国家命运之关切,对暴政的仇恨与揭露)、生活体验的丰富真切、感情的饱满有力,音调节奏的抑扬缓急变化等等。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乐府诗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汉乐府,原来是汉代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府机构。汉武帝时比较大规模地扩充乐府机构,其职责是采集文人诗赋及民间歌谣,被之管弦而施之郊庙朝宴。汉武帝又试图通过乐府机构,采集民歌,以了解民情。于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纷纷被收集保存下来。后人则将乐府机构里所保留下来的诗歌称之为“乐府诗”,乐府因此成为一种新诗歌体裁的名称。乐府诗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汉乐府为第一阶段。魏晋时期,曹操等诗人“以旧曲翻新调”,多抒发个人情感,为第二阶段。到了唐朝,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以新题目写新内容,创作出新乐府,最终形成白居易为领袖的“新乐府运动”,为第三阶段。
2、 什么是汉赋?
汉赋是西汉的一种新文体,由楚辞演化而来,是一种适应汉代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文体。这种文体,介于诗文之间,是一种以夸张铺陈为特征的特殊文体。汉赋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帝王歌功颂德,结尾略有讽喻,然劝百讽一,无济于事。在形式上,则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时常用语气辞“兮”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在结构上,时常采用主客问答方式,越来越夸张,一浪高过一浪。在体制上,则规模宏大,气势恢弘,所以又被称作“汉大赋”。
3、中唐以来的“苦吟”诗风指什么?
指中唐后期以来,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种“苦吟”的风气。即:费心雕章凿句,刻意求新,力求意境、构思、造句、用语迥异于前人,给读者留下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这股创作风气来自杜甫。盛唐以来,盛极难继的苦恼促使中唐以来形成了“苦吟”风气。贾岛《题诗后》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若不赏,归卧故山秋。”孟郊《夜感自遣》说:“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卢延让《苦吟》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茎。” 都说明这种创作风气之盛行。
4.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以平淡自然为主。出现在诗人笔下的都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诗人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当时其他诗人的山水诗如一幅画,时时过于客观。陶诗则充满情感,渗透着对田园生活的喜爱。陶渊明描写田园,重点不是写景,不是旁观者的冷静观察;他是在突出一种自我生活情趣,是身在其中,所以能够情景交融,房舍、草木、鸡犬都感染了诗人的情感。这与当时山水诗人近似客观冷静的描写山水非常不一样。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了生活的乐趣。 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体验,也比他人更加深入。他生活在田园之间,对农村生活有亲切的体会,且以此对抗官场的污浊,充满着喜爱之情,主观情感洋溢于言表,又是对朝政彻底失望之后的真心归隐。所以,他的田园诗无论是景物风情的描写,还是内心情感的抒发,皆与众不同。如《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就有了对农村生活的深入关心。后人田园诗,在归隐之情趣方面没有超越陶渊明者。后代隐逸,或远身避祸,或以求声誉,往往无贫困之胁迫,对田园生活也没有深入的体验,如唐代王维《渭川田家》。
六、论述题(本题15分)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了一些怎样的创作特色?
李白此诗约作于长安放还之后。诗歌表现三个方面的创作特色:第一,诗歌中塑造了一位个性独特、情感强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歌中频频出现第一人称,如“天生我才必有用”、“请君为我倾耳听”等。这是对个人自身的重视。诗歌塑造的是一位豪迈不羁、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第二,大胆的想象与夸张。寻常的艺术手段不足以展现其天马行空之个性时,奇特的夸张与想象便脱口而来,使其诗歌都涂抹上奇幻的色彩。如开篇诗人从空间之夸张进入时间的想象,将人之一生夸张缩短为“朝”与“暮”,悲叹人生短促,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然可见。而黄河之水一去不返与人生易逝也有内在寓意联系。第三,诗歌中李白的情绪急剧变化,跌宕起伏。诗歌起句突兀、先声夺人,有悲慨之声。然而,悲感非李白之个性,只要得意纵情,便可快意人生。故下文陡转,由悲转欢,直至“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但愿长醉”的牢骚,已由狂放转向愤慨,这是李白借酒浇愁的原因。在这种深广忧愤情绪的促动下,酒兴越喝越浓,越喝越狂,主客混淆,醉态毕现。李白平日喜欢自己比拟谢安、诸葛亮、鲁仲连,此时却用陈王曹植的典故,就是写自身的失意,悲愤,与自信。结句落实到“万古愁”之悲,回应开篇,使全诗的格调浑融整一。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频繁,这是心灵年轻、性情真挚的表现。总之,全诗气势磅礴,激昂奔放,情绪变化急剧,音节嘹亮,擅长夸张想象,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歌的作风。
第二套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游刃有余”这个成语来自()。
A、《晋楚城濮之战》 B、《世说新语》 C、《养生主·庖丁解牛》 D、《史记·李将军列传》 A |B |√C |D |
2、《乐府诗集》的编纂者郭茂倩是()。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A |B |√C |D |
3、《诗经·风》中出现最为频繁的题材是写()。
A、徭役的 B、阶级压迫的 C、思乡的 D、爱情婚姻的 A |B |C |√D |
4、《归园田居》是作者是()。
A、陶渊明 B、谢灵运 C、曹植 D、曹操 √A |B |C |D |
5、“右发摧月支”中的“月支”是()。
A、弓箭名 B、人命 C、骏马名 D、箭靶名 A |B |C |√D |
6、抒情小赋出现的是标志()。
A、《登楼赋》 B、《鹦鹉赋》 C、《归田赋》 D、《述行赋》 A |B |√C |D |
7、《上阳白发人》的作者是()。
A、元稹 B、张籍 C、王建 D、白居易 A |B |C |√D |
8、“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用来评价()。
A、孟浩然诗歌的 B、岑参诗歌的 C、王维诗歌的 D、高适诗歌的 A |B |√C |D |
9、杜甫在长安困守了()。 A、8年 B、10年 C、12年 D、6年 A |√B |C |D |
10、“花间词人”集中在()。
A、三川 B、长安 C、金陵 D、洛阳 √A |B |C |D |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屈原是楚王族同姓贵族。 √对 |错 |
2、魏晋任官采用“征辟”制度,由各级官员向上一级推荐各种人材。 对 |√错 |
3、《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徒以及后学著述的总集。 √对 |错 |
4、《白马篇》是曹植自己创造的乐府新题。 √对 |错 |
5、钟嵘《诗品》置陶渊明于上品。 对 |√错 |
6、王粲是“建安六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 √对 |错 |
7、《在狱咏蝉》是一首咏史诗。 对 |√错 |
8、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李白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对 |√错 |
9、南宋陈世修为冯延巳《阳春集》作序。 对 |√错 |
10、《西塞山怀古》是咏史诗。 √对 |错 |
三、默写(本题10分)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诗二百》。后来被推崇为儒家经典,才称《诗经》。共收录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四百年间的305篇作品。《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成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后人归纳为三种:赋、比、兴。
2、建安风骨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以“二曹”父子为中心,形成一个文人创作团体,他们的主要创作成绩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代表作家有曹操父子、“建安六子”、蔡琰等。他们大都身历汉末战祸,备尝动乱之灾难,其诗歌以描写战乱、社会动荡、百姓灾难为主,抒发个人忧患意识。他们直面现实人生,关心社会政治,透露出严肃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充溢着慷慨悲凉之气。后人以“建安风骨”来归纳他们的这些文学创作特征。
3、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唐高宗至武则天初年出现在诗坛上的四位年轻才俊: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以文章齐名天下”,其身世与创作都具有一定的共同性。首先,他们都是年少才高,过早地进入社会与官场。其次,他们恃才傲物,性格偏狭,因此为官不显。再次,他们又共同反对浮靡诗风,要求创作的开拓创新。“四杰”的诗歌多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初唐四杰”在当时诗坛上有杰出的贡献。他们在诗歌形式上继承了齐梁新体而有所推进,内容则比“宫体”扩大了许多。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品格提高了。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氓》中出现了数次有关淇水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氓》中出现了三次有关淇水的描写。第一次是婚前送别爱人的时候,女子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乃至光脚涉过淇水。淇水,成了爱情的见证。第二次是女子被抛弃回家的途中经过淇水,这时因前景的黯淡渺茫与心情的悲苦凄凉,而感觉到水面的浩荡无边,行进困难。淇水,又成了伤心悲痛的见证。第三次是女子被抛弃后总结自己的教训,女子再度拿自己熟悉的淇水做对比,以淇水有边岸反比丈夫行为放荡而无边际。淇水,又成了男子负心的见证。通过淇水的三度出现,写自己的婚变,深化主题。
2、《白马篇》描述了怎样一位主人公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位武艺出众、胆略过人、心怀国事、视死如归的“幽并”游侠少年。首先,这位少年风度翩翩,侠名远播。他装备精美华丽,如白马、金羁、良弓、楛矢等。其次,这位少年武艺精湛,无论是骑马还是弓箭,都有过人之处。诗歌反复叙述他左、右、上、下控弦破的的技艺。再次,这位少年蔑视入侵之敌,很有英雄气概。为捍卫边塞安全,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诗歌对这位少年充满了赞美之情,其中所寄寓的是个人的胸怀与志向。
3、词是怎样起源的?
词是配合隋唐之际形成的新音乐体系——燕乐歌唱的歌词。魏晋南北朝以来,古代称之为“胡乐”的西域音乐,通过经商、通婚、宗教传播、建立武功等多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内地,与传统的民间音乐相互交融汇合,形成了全新的音乐类型:“燕乐”。“燕乐”节奏鲜明,旋律欢快,色调丰富,乐曲演奏手段多彩多姿,善于表情达意。它吸引了许多民间乐工、歌妓直至文人、词客,他们一时技痒,便开始按谱填词,渐成风俗,日久天长,广泛传唱,最终形成了“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
4.分析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王维山水田园诗大都描写个人的旅游与隐居生活,表现自然与农村的幽美风光,以及隐居生活的乐趣,表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厌倦,时常流露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王维的田园诗以朴素明白的语言,勾勒了农村平凡而又美丽的风光,形象鲜明,生意盎然。王维的山水诗以生花妙笔,勾画出自然界丰富多彩的面貌:有幽静清丽的辋川景色,还有非常雄伟的景象,如高耸入云的崇山,波浪滚滚的大河。后期山水诗之静谧,趋于幽冷阒寂,深深染上作者消极出世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调。王维的山水诗,写出自己欣赏佳境的愉快,所表现的只是一种闲适生活中的优游自在,缺乏陶渊明那种恬淡下的愤慨。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刻画山水的特色,善于表现自己细致深刻的感受。景色中的音韵效果之追求也十分出色。写景时而从大处落笔,气魄宏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音乐美,且富于禅意。其山水诗堪称色泽特别鲜明细致的水彩画和油画。这类诗通常是五律与五绝,篇幅短小,音节安闲和平。
六、论述题(本题15分)
作为叙事诗,《兵车行》有哪些特色?
《兵车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人激越愤慨、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贯穿全诗,诗热?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展现在读者面前。具体的说,有四个方面的创作特色:第一,诗人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诗歌选择送别征人的一个场面,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百姓、给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第二,诗中常用细节刻画,突出人物与事件。如描写赶来送别的爷娘妻子儿女,在乱哄哄的人群中寻找、呼唤自己的亲人,或者牵扯着亲人的衣裳,生离死别,捶胸顿足,叮咛呼号。还有“行人”控诉,地方官的横暴等。第二,诗歌通过对话的运用,叙述情节的发展。诗歌的主体是由“过者”与“行人”的对话构成。第二,擅长动作描写。如“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接连三个情感剧烈的动作,把送行者的挂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心情表现得细腻入微。这一幅场景,集中了千百万个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第三,在叙述上也参差错落,前后呼应,收纵自如,井然有序。如第一段的人哭马嘶、烟尘滚滚之气氛渲染,为第二段的倾诉苦衷做好了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述深化了第一段的描写。第四,与表现的内二有关,穿插运用口语、俗语,清新自然,明白如话。如“耶娘妻子走相送”、“道傍过者问行人”、“县官急索租”等等。诗歌同时也表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
[此贴子已经被爱心于2005-5-1 10:53: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