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牛鞭效应”的对策。 解决“牛鞭效应”的根本对策是整合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企业之间的诚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共享,就是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共同拥有一些知识或行动,如生产、销售、需求等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带来的风险。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基于Interenet的信息共享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管理,协调各企业的行动,确保需求信息的真实、快速传递,从而减少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①缩短提前期。一般来说,订货提前期越短,订量越准确,因此鼓励缩短订货期是破解“牛鞭效应”的一个好办法。 根据Wal-Mart的调查,如果提前26周进货,需求预测误差为40%,如果提前16周进货,则需求预测误差为20%,如果在销售时节开始时进货,则需求预测的误差为10%。并且通过应用现代信息系统可以及时获得销售信息和货物流动情况,同时通过多频率小数量联合送货方式,可以实现实需型订货,从而使需求预测的误差进一步降低。 使用外包服务,如第三方物流也可以缩短提前期和使小批订货实现规模经营,这样销售商就无须从同一个供应商那里一次性大批订货。虽然这样会增加额外的处理费用和管理费用,但只要多节省的费用比额外的费用大,这种方法还是值得应用的。 ②规避短缺情况下的博弈行为。首先,当出现商品短缺时,供应商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各下游企业以前的销售情况,以此作为向他们配货的依据,而不是根据他们订货的数量,从而杜绝了下游企业企图通过夸大订货量而获得较多配给的心理。其次,通过互联网,链中所有企业共享关于生产能力、库存水平和交货计划等方面的信息,增加透明度,以此缓解下游企业的恐慌心理,减少博弈行为。制造商也能够了解到更加准确的需求信息,合理有序地安排生产。 ③加强出入库管理。合理分担库存责任。避免人为处理供应链上的有关数据的一个方法是使上游企业可以获得其下游企业的真实需求信息,这样,上下游企业都可以根据相同的原始资料来制定供需计划。例如,IBM、惠普和苹果等公司在合作协议中明确要求分销商将零售商中央仓库里产品的出库情况反馈回去,虽然这些数据没有零售商销售点的数据那么全面,但这总比不货物发送出去后就失去对货物的信息要好的多。 使用EDI等现代信息技术对销售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也是解决“牛鞭效应”的重要方法,如DELL通过Internet/Intranet、电话、传真等组成了一个高效信息网路,当订单生产时即可传至DELL信息中心,由信息中心将订单分解为子任务,并通过Internet和企业间信息网分派给各区域中心,各区域中心按DELL电子订单进行组装,并按时间表在约定的时间内准时供货(通常不超过48小时),从而使订货、制造、供应“一站式”完成,有效地防止了“牛鞭效应”的产生。 联合库存管理策略是合理分担库存责任、防止需求变异放大的先进方法。联合库存管理是使供应商与销售商权利责任平衡的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在供应商与销售商之间建立起了合理的库存成本、运输成本与竞争性库存损失的分担机制,将供应商全责转化为各分销商的部分责任,从而使双方成本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利于形成成本、风险与效益平衡机制,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牛鞭效应”的产生和加剧。 ④加强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建立新型的客户关系。通过互联网,企业和客户可以进行互动的交流,缩短了企业和客户的距离,便于企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趋势,因此企业做出的需求预测准确度高。而且上游企业也能够和客户交流所得的信息,对下游企业的订单要求尽心个评估判断,这就有效地缓解了“牛鞭效应”。 同时,制造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直销体系,减少供应链中的层次,简化供应链的结构,防止信息在传递过程当中过多地被认为扭曲,避免“牛鞭效应”的产生。 综上所述,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单靠自己的实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相当困难的。企业之间通过供应链彼此联系起来,以一个有机的整体参与竞争,共同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达到群体共存。供应链不仅涉及蛋糕的分配,还要把蛋糕做大及发现新的蛋糕,这都需要企业相互信任,互惠互利。为此企业之间应建立诚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使各个节点企业能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做出决策,实现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各企业也都能获利,求得生存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