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共谋天下,不可共享天下:勾践的寡恩根源
越王勾践的成功复辟,最大的功臣非范蠡莫属。但是两人后来的关系也为中国的君臣关系开了一个极坏的先河——君臣只可共谋天下,不可共享天下。这为后来的王朝开拓者“杀功臣、虐忠将”提供了心理上的依据。纵观中国历史,除了秦始皇与宋太祖没有诛杀功臣外,历代开国君主均或多或少地迫害过功臣,这一趋势在明太祖朱元璋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而君主寡恩臣子的始作俑者可谓勾践,在这之前,中国的帝王们绝少虐待功臣。
想当年,越国兵败,勾践采纳范蠡之委曲求全、以退为进的计谋,卑辞厚礼向吴王求和。在勾践贱居吴国的三年间,范蠡陪着勾践夫妻不知吞下了多少屈辱!其间勾践多次想放弃,都被范蠡阻止住了。可以说,没有范蠡的智慧和情义,勾践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勾践成功复国后,范蠡却无法继续生存,不敢与勾践共享胜利的果实,必须悄然离去,这被后来的君主们演绎为功高欺主的哲学,想来真是可悲!
以退求进:范蠡的心理误区
范蠡明哲保身,自己也陷入了一种心理误区,就是坚信“鸟尽弓藏”,以退求进。这其实是自欺欺人。范蠡在谋天下时,要求勾践主动退让;而在谋得天下后,又自己主动退让。对此,范蠡自己的解释是,勾践不是那种可以共享天下之人,所以与其等他来收拾自己,倒不如自己先离去。不光如此,他还托人带了一封信给文种,劝文种也舍去功名,以免招灾惹祸。范蠡这样的做法,与其说预测了勾践的心机,倒不如说纵容了他的寡恩。
由此,范蠡从未想过与勾践正面沟通,而是采取消极隐退的做法,以求自保。这看似聪明绝顶,其实是聪明误!因为勾践的阴险是范蠡成就的。而勾践最初也是想做一个开明君主的,范蠡大可不必一开始就把他当恶人看,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恶人。范蠡要向后来的王翦学习,以不断向秦始皇索求赏田来向君主表忠心。
压抑变贪婪:勾践的心理误区
勾践为了复国,极度压抑自己的性情,人格长期处于扭曲状态。这种为达目的,不惜一切压抑的做法,有可能导致太监心理的形成。所谓太监心理,就是太监在牺牲做男人之后,常常会产生一种自怨自艾心理,感觉自己一辈子所得都不足以补偿自己所失去的。勾践长期生活在紧张、屈辱的状态下,其人格扭曲非同寻常。所以,他在得势之后,会将同样的忍耐转化成同样的寡恩。
职场中,如果你也碰到勾践的处境,最重要的是要正面沟通。无论上司对你印象怎样欠佳,你把话谈开了,就会最大限度地消除误会。如果是上司故意给你穿小鞋,也没必要刻意压抑自己,而是尽力加以释放。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文明的社会,生活不仅要有自己的理想,也要过得快乐、健康。
其实,勾践恩将仇报是自尊的补偿心理在作怪,人在经过卧薪尝胆后,将敌对对象消灭后,知道他的自尊受损的只有身边最亲近的人,于是这种自尊补偿心理转向了亲信,悲剧就发生了。我们提倡学习勾践等待机遇的精神,但应该做一个心理比他更健康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与上司一起吃过苦,但上下级间还是要紧绷着一根神经线,这是职场法则。
教训:成在自信,败在自负
吴王夫差是个典型的男人,甚有男子气概,也非常自信。在这点上,他与后来的项羽十分相似。但自信是一柄双刃剑,它可以意味着自强,也可意味着自负。夫差之父被越国打败,抑郁身亡,他谨遵父训,一心复仇。但在他打败越国后,便开始飘飘然,变得越来越刚愎自用。他与伍子胥的关系破裂,除了范蠡在暗中破坏外,也是其缺乏谋略使然。可以说,夫差成在自信,败在自负。他最大的敌人其实是他自己。
当然夫差与伍子胥失和,也与伍子胥性格偏执有关。这突出表现为他性格刚暴、猜疑心重,说话刻薄,太注重自己的意见。伍子胥胆敢当面呵斥诅咒夫差,令夫差受辱于众臣前,他以为这样做是为了吴国的江山,但在夫差的眼里,这完全是为他自己。
伍子胥之死对现代职场的人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在职场中,上下级关系重在沟通理解。身为下属,即便再劳苦功高、业绩突出,也要善于表达,捕捉机会,才会受到上司重视。人们切不可像伍子胥那样以诅咒、恫吓上司的方式达到沟通的目的,更不能倚老卖老,让上司在你面前产生自卑。
另一方面,下属也要注意,无论你自己的能力有多强,你都不要完全惯着上司,事事为其打点,那样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你的上司对你格外依赖,事无巨细都让你处理,令你不胜其累。从这个角度看,刘禅扶不起来,诸葛亮也是有相当责任的。
职场的博弈,大概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