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周复习
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 内容 相关与回归是实际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本章主要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及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此基础上,简要介绍多元线性回归及可线性化的非线性回归问题。学习本章时,应深刻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统计思想,熟练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分析和显著性检验方法;重点掌握一元线性回归直线的拟合方法以及回归分析中显著性检验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理解判定系数和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多元线性回归及非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能根据所掌握的实际数据,利用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 关于简单线性相关
(1)了解A、 相关关系的涵义。 B、 相关关系的表现形态。理解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
(2) 关于相关关系的描述与测度。了解A、 相关散点图的做法。B、 简单相关系数的概念。 理解A、 相关散点图的作用。B、 相关系数的意义。 掌握A、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 B、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应用。
(3) 掌握A、 相关系数检验的方法。 B、 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的过程。
2、 关于一元线性回归。 了解A、 回归分析的涵义。B、 一元线性回归的涵义。 ② 理解回归分析主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一元线性回归直线的拟合。理解A、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涵义和基本假设。B、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基本原理。 掌握 A、 最小二乘估计值的求法。 B、 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
(3)关于 回归直线的拟合程度。 理解A、 总变差平方和、回归平方程、剩余平方和的关系。 B、 可决系数(判定系数)和估计标准差的作用。 C、 可决系数与相关系数的关系。 掌握A、 可决系数(制定系数)的计算。 B、 估计相准误差的计算。
(4) 回归分析中的显著性检验的意义和内容。 掌握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的步骤。
(5) 回归预测的区间意义,掌握回归预测值的计算。
3、 (1)多元线性回归,了解A、 多元回归的概念。B、 多重可决系数与多重相关系数的关系。 理解A、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涵义。B、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假设检验的意义。掌握A、多元回归系数的求法。 B、 多元可决系数的求法。
(2) 一元非线性回归。了解A、 双曲线模型形式。B、 对数曲线模型形式。C、 幂函数曲线模型形式。 第九章 时间数列分析 主要内容 时间数列分析是实际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本章主要讨论一些传统的时间数列分析方法,内容包括时间数列的对比分析(指标分析)和构成分析两个方面。在指标分析中,从水平和速度两个方面介绍了序时平均数、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等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方法;在构成分析中,讨论了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学习本章时,应在了解时间数列概念及类型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时间数列各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及指标间的关系;掌握时间数列构成分析的基本原理、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其计算、分析与应用,并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实际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1、时间数列分析基础 (1) 时间数列及其分类。了解A、 时间数列的概念。B、 绝对数时间数列的涵义。C、 相对数时间数列的涵义。D、 平均数时间数列的涵义。理解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区别和联系。
①从观察值的表现形式上分类: 绝对数时间序列:根据观察值所属的时间状况不同,又分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 相对数时间序列 平均数时间序列 时期序列:观察值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总量,其各观察值可以直接相加。 时点序列:观察值反映现象在某一瞬间时点上的总量,它在某一时点上统计得到的,序列中的各观察值通常不能相加。 ②简单统计对比分析方法上分类:水平分析,速度分析。 (2) 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又称为序时平均数,可以概括性地描述出现象在一段时期内所达到的一般水平)
① 了解:A、 发展水平的涵义。B、 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C、 增长量的概念。 D、 逐期增长量和累积增长量的涵义。E、 平均增长量的概念。② 理解:逐期增长量与累积增长量的关系。
③ 掌握:A、 时期数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B、 时点数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C、 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的计算。 序时平均数计算方法: 绝对数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时期序列的序时平均数,时点序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3) 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
① 了解A、 发展速度的概念: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相对的发展变化程度。 B、 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概念。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可分为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 C、 增长速度的概念。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用于描述现象的相对增长速度。 D、 平均发展速度的概念: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水平法/几何平均法
② 理解:
A、 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关系。/ /观察期内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最末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两相邻定基发展速度 后/前=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B、 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关系。
C、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 /平均增长速度: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平均发展速度-1。
D、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和累积法的不同特点和适应范围。
③ 掌握:
A、 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的计算。
B、 增长速度计算的一般公式。
C、 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的计算。
D、 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公式及计算。
E、 累积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公式。
F、 《平均发展速度表》的应用。
2、 长期趋势分析
(1) 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与构成模型
① 了解:A、 时间数的构成要素。B、 时间数的分解模型及基本假设。C、 长期趋势的概念。② 理解:时间数列分解模型的多样性。
(2) 直线趋势的测定
① 理解:移动平均法测定长期趋势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② 掌握:最小二乘法直线趋势模型的求法。
(3) 曲线趋势的测定。 了解曲线趋势模型与直线趋势模型的区别。理解A、 指数曲线及其应用。B、 二次曲线及其应用。
(4) 趋势线的选择。了解趋势线选择应考虑的因素。理解趋势线选择的标准及应用。
3、 季节变动分析
(1) 季节变动概念及其测定目的。
(2) 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不同季节变动测定方法的适用条件。
掌握A、 季节模型的组成及季节指数计算。B、 按月(季)平均法测定季节变动的步骤。C、 趋势剔除法测定季节变动的步骤。
(3) 季节变动的调整的目的以及季节变动调整的公式及应用
1、 循环波动与不规则波动分析
(1) 循环波动概念及其测定目的
(2) 循环波动的两种常用测定方法和测定过程
(3) 不规则波动。不规则波动的概念及测定目的、方法。
(4) 时间数列图形比较
了解时间数列图形比较的方法。理解:时间数列图形比较在实际研究中的作用。 第十章 指数 内容 指数是应用于经济分析领域的一种特殊统计方法,它主要用于反映事物数量的相对变化数量。本章主要讲述指数的编制和分析方法,内容包括加权综合指数和加权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指数体系的分析与应用,最后简要介绍实际中常用的几种重要指数。学习本章时,应在了解指数的性质与分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各种指数的编制原理;熟练掌握各种指数的计算方法、特点及其应用场合;能够熟练运用指数体系对实际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1、 指数的性质与分类: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数量指数,质量指数);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个体指数,综合指数);按计算形式不同(简单指数,加权指数);按对比场合不同(时间性指数又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区域性指数)
(2) 指数的类型
① 了解A、 质量指数和数量指数的涵义。B、 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的涵义。
C、 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的涵义。D、 时间性指数和区域性指数的涵义。
② 理解指数分类的依据。
2、 加权指数:按所采用的权数不同分为加权综合指数,加权平均指数。是通过加权来测定一组项目的综合变动状况。由于权数可以固定在不同时期,因而加权综合指数有不同的计算公式:基期变量值加权(拉氏指数/L式指数),报告期变量值加权(帕氏指数/P式指数)
(1)权数的确定, 了解编制加权指数权数确定的必要性。理解确定权数应该考虑的三项内容。
(2) 加权综合指数
① 了解A、 加权综合指数的涵义。B、 综合指数的数量指数一般计算公式。C、 综合指数的质量指数一般计算公式。
② 理解:加权综合指数权数时期选择的一般原则。
③ 掌握:A、 数量指数的计算。B、 质量指数的计算。
(3) 加权平均指数
① 了解A、 加权平均指数的概念。B、 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概念。C、 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概念。
② 理解A、 加权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与联系。B、 加权平均指数权数时期选择的一般原则。
③ 掌握:A、 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计算。B、 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计算。
3、 指数体系:(1)了解总量指数的概念,指数体系的概念 理解:A、 指数体系可以做相对数分析和绝对数分析。B、 指数体系两个因素中一个为数量指数,一个为质量指数,且权数的时期不同。
(2) 指数体系的分析与应用
了解:A、 个体指数体系。B、 综合指数体系的不同形式。C、 加权平均指数体系的不同形式。D、 多因素指数体系分析。 掌握A、 常用的综合指数体系的计算及其经济涵义的解释。B、 常用的加权平均指数体系的计算及其经济涵义的解释。
(3) 可变构成指数及其指数体系。① 了解可变构成指数的概念,固定构成指数的概念, 结构影响指数的概念。
② 理解可变构成指数中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权数时期的选择一般原则。
③ 掌握可变构成指数体系的计算及经济涵义的解释。
4、 几种常用的重要指数
(1) 零售价格指数。了解零售价格指数的概念。 理解零售价格指数的不同计算范围。掌握零售价格指数的计算公式及总指数的计算。
(2) 消费价格指数
了解消费价格指数的概念。 理解消费价格指数的不同计算范围。掌握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公式。
(3) 股票价格指数:了解股票价格指数的涵义。理解股价平均数和股票价格指数的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