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要陆续将我们千年古城--西安的各个方面详细的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多多了解我们古城西安悠久的历史、醇厚的文化、朴素的人民。希望大家都能来西安作客!
 
烤肉
地点:鼓楼里
价格:0.2元/串
种类:筋、肉
点评:辣子、孜然,嗯,香!!!

烤鱼 10-20元/条

烤油馍 1元

摊点

掰出的心情——羊肉泡馍
三五好友,围聚一桌,屋外漫天雪花,屋内,掰出的一份心情。馍都是自己掰,机器切的一点都不好吃。掰的越小越好,掰好的馍放在“巨大”的海碗里,拿到“浇汤”的大师傅那里,你要是不认真掰呀,大师傅也不好好给你“浇汤”,难怪很多朋友一直没有吃到最“棒”的泡馍。你不认真,大师傅当然也不认真了,出来后,有香甜的辣椒酱和鲜美的糖蒜一道做伴,她的美味谁能忘却?

下面是.......什么???

哈哈哈!答对了!这就是西安的凉皮。红红的辣椒油,哇!!西安的女孩子都爱吃哟!1-3元一份。
肉加馍 2-5元一个

下面这个可是要隆重推出的!!!
西安鼎鼎有名的贾三灌汤包子!地址:鼓楼里,回民街。价钱一笼4元-6元不等。

灌汤包是一种什么产的食品呢?顾名思义,它就是一种包子,但里面却是有汤的。这又是何故?其实只是一层窗户纸,不捅不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用某种工具把汤灌进包子里去的,不然,这汤本已在馅里面,只不过是在包之前把肉冻放在馅中,包好以后经笼屉上火一蒸,肉 冻化开而不漏。灌汤包讲究汤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笼屉,这全看大师傅的手艺了。地道的灌汤包为清真食品,一般为牛、羊肉馅。京城的灌汤包虽然仍为贾家所开,但也许为了适合更多人的口味,又增加了三鲜馅、素馅等品种,味道自然不及牛、羊肉来的地道。包子上来以后,要蘸着佐料吃。佐料为店里特别加工过的醋加辣椒末,另备小盘糖蒜与香菜(北京店则未见准备)。包子热腾腾的,但千万不能迫不及待地去吃,万一您一不留神,一口下去,包子里的热油汤不是烫着了您的嫩舌头,就是溅您个满脸花。不必不好意思,灌汤包吃的就是这口,乐在其中,若不身临其境,难解个中三味。临了,您千万别忘了要一碗香甜爽口的八宝粥。
贾三是西安城的名人。来到西安,你是无论如何该去拜望贾三先生的,该去品味贾三先生透彻人心的清真和美伦美焕的技艺。找到贾三,你就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小吃。西安的小吃多,“贾三灌汤包子”是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附:八宝粥 2元-3元一碗

包子和稀饭,嗯......壮观!!!视觉的盛宴!!

蜂蜜玫瑰凉糕
甑糕是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早点食品,是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其特点是:枣香浓郁、软糯粘甜。而且大枣还具有益气补血、养肾安神之功

呃....继续了
葫芦头
葫芦头唐代称“杂糕”,系用猪肚,猪肠所做,据传初时杂糕油腻腥膻,后药王孙思邈建议做杂糕的店家改进烹制办法,并将装有配制好调味香料的葫芦留给店家,店家将葫芦挂于门前,作为招牌,并改名“葫芦头”,人此,浓郁味醇,鲜香滑嫩,肥而不腻,老幼皆宜,生意兴隆,时至今日,南院门的“春发生葫芦头”仍为西安的风味佳品。

锅盔
锅盔始创于唐代。传说修乾陵时,工程浩大,人数众多,造膳难,工士自用头盔烙食而成,现用铁锅烙制。料选精粉,细面压杆,慢火浅锅烘烤,体呈圆状,直径尺多,厚约寸许。锅盔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

荞面饸饹
荞面饸饹已有600—700年的历史,主要原料为新鲜荞麦。“荞面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这是人们对荞面饸饹的赞美。制作时选用新鲜荞麦现磨现做,其特点是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臊子面
臊子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风味小吃,品种多达数十种,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韧滑爽。
臊子面是在唐代“长命面”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猗觉寮杂记》上说:“唐人生日多俱汤饼,世所谓‘长命面’者也。”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面条一类的食品,在唐代称作“汤饼”。刘诗中提及的汤饼”,就是“长命面”。它是唐朝时款待客人的佳点。相传,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特别喜食这种面条,并写下了对它的赞美诗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
关于“长命面”所以会改称“臊子面”的事,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岐山有户人家娶了一个美貌、聪明、勤快、伶俐的媳妇。新媳妇到婆家的第二天,为全家做了一餐面条,一家人食后无不称赞面条滑爽鲜美。后来,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职,请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请嫂子为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条款待客人,大家吃后都赞不绝口。从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因为这种“嫂子面”上必须加臊子为浇头。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作“臊子面”。据史实,臊子肉出现在北宋时期,《梦粱录》上记载有专门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铺。但当时是否已经出现“臊子面”,还不得而知。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写此书前,就已经问世。
臊子面在陕西关中地区身价颇高。除沿袭唐代“长命面”的有关习俗,如在生日做寿时必食外,每遇婚丧喜事,或逢年过节,都要以它来款待客人。旧时,陕西农村还有这样的习俗:新媳妇过门的第二天,要在婆家举行一个隆重的擀面仪式,新媳妇当着客人的面上案擀面,以测试其技艺的高低。技术高超娴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匀,切条细长,下到锅里不会断裂,这样的新媳妇,才能赢得大家的赞誉

岐山面
陕西的臊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经很驰名。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闻名,用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种调味品制成。其基本制作工艺是:面条要用手擀成,并达到面薄条细、筋韧光滑、软硬适度的标准。做臊子是先将猪肉切成薄片,入热油锅烹炒,同时加入生姜、食盐、调料面、辣面和陈醋炒透即成。把豆腐、黄花菜、木耳炒好为底菜,鸡蛋摊成蛋皮,切成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吃时先将面条煮熟捞入碗内,打入底菜,再浇汤,放臊子和漂菜。
岐山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所谓煎、汪即面条要热的烫嘴、油要多,才能体现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种高碳水化合物、高饱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面食。
在古城西安乃至三秦大地享有盛誉的西安永明岐山面馆是西安市规模最大的一家岐山面馆,永明岐山面继承三千年西岐故里遗风,并运用现代科技进行了工艺创新,使永明岐山面具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不喝汤,回味长”的15字特色,以极富营养价值的天然植物的五端(根,茎,叶,花,藻)和五色(红,黄,白,绿,黑)再配以数十种名贵调料烹制而成,营养成分平衡,营养价值极高,实属价格低廉的大众营养快餐。

梆梆面是汉中市的风味食品,由上等面粉精制而成。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猪油即成。其特点是酸辣鲜香,利湿暖胃,是一种含有一定脂肪、B族维生素和钙、磷、铁的面食小吃。真正的陕西话叫做“biangbiang面”。是很地道的秦地风味(辣),吃起来十分过瘾!

蒜蘸面

做这道面食关键是蒜汁的做法,面一般的手工面都可以,但是面切成宽面条,主要介绍蒜汁的做法
蒜汁的做法如下
用料
蒜.干辣椒.盐.鸡精.花椒.大料.醋.油泼辣子
做法
1 锅里加入水再放入干辣椒,花椒,大料煮,水开后在煮7=8分钟后在放入盐,鸡精即可,煮好的调料水放凉备用.
2 蒜成蒜泥后用热油泼一下,备用
3 吃时取一小碗在碗里放入蒜泥,调料水,醋,油泼辣子拌匀即可.不吃辣椒的可以不放辣椒
4 吃面的时候蘸食蒜汁即可.
5 煮好的面要放在凉水里冰一下(面和凉水一起放入碗里)
担担面

村料:面条200克,猪肉馅400克,芽菜100克,大葱末25克,姜末10克,蒜茸10克,辣椒面1.5克,芝麻酱10克,油菜心1棵,香菜少许。
调料:老抽,生抽,料酒,米醋,高汤,花椒面,猪油,香油。
做法:
1、锅热后,倒入猪肉馅炒散待用。
2、用猪油将葱、姜、蒜爆香,再放入辣椒面、芽菜、肉末煸炒,加料酒、老抽、生抽、米醋,点少许 高汤,出锅时放入芝麻酱、花椒面炒匀。
3、开水下锅将面条煮熟,捞入碗中。油菜心焯熟待用。
烩麻食

麻食是一种面制品,主要原料是面粉、肉丁、黄豆、豆腐干、青菜或鸡丁、火腿丁、花生米等配料。先用大拇指把面搓卷成核形中间空心的面卷,再和炒菜一块烩制而成。它的主辅料相融,筋韧爽滑,乡土气息浓郁。制作麻食十分简便,对配料没有严格要求,可精可粗,可荤可素,普通家庭常以此调剂饮食花样。
陕西小吃:色泽入目的甑糕

甑糕,用甑做出的糕也。甑为棕色,糕有枣亦为棕色,甑碗小而粗瓷,釉舟为棕色,食之,色泽入目,合谐安心。做甑糕在四关:一泡米,米是糯米,水是清水,浸一晌,米心泡开,淘洗数遍,去浮沫,沥水分。二装甑,先枣子,后米,一层铺一层,一层比一层多,最后以枣收顶。三火功,大火煮半晌,慢火煮晌。四加水,一为甑内的枣米加温水,使枣米交融,二为从放气口给大口锅加凉水,使锅内产生热气冲入甑内。
吃甑糕易上瘾。有一作家,黎明七点跑步,八点赴甑糕摊吃三碗,返回关门写作至下午四点方停歇,数年一贯,写书十年,体壮发黑眼不近视。
透明发亮陕西水晶饼

配料表:
精粉、精板油、冰糖、蔗糖、核桃仁、橘饼
制作工艺:
1、面皮:低粉、高粉过筛与糖粉和油,放入搅拌缸内慢慢搅拌均匀,加入水搅拌到表皮光滑即可。
2、油酥:低粉地过筛和油充分拌匀即可,备用。
3、馅料:冰糖、青红丝、橘饼、熟粉、潮州粉,和油拌匀即可。
4、整形:面皮压扁包油酥,收口务必包妥朝上。再压扁,用擀面棍擀平,由上而下卷起,接口进上再擀开卷起,成小螺丝卷状松弛15分钟,擀成圆薄片包入馅料,收口要收好。
5、烤焙温度,上火150℃,下火200℃。低火上色后,翻上约15分钟即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8 12:56: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