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下午,人民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本科生刘幸入住空军总医院。她将在9月19日,为一名白血病患者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通过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配型成功后,刘幸同学将成为人民大学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4月份开始,人民大学成为北京市血液中心组织成分献血的十六所试点高校之一。此前,人民大学一直设有义务献血点,每月定期接受学生献血。刘幸就是去年3月25日,献血后按有关程序登记,留下血样,成为了志愿捐献者。经过严格的数据检测,她的血样随后输入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中华骨髓库)。她说当时也没有想到会起作用,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留下5毫升血样。
今年9月8日下午四点半,刘幸刚下课就接到了中华骨髓库北京分库管理中心的电话,被告知她的白细胞抗原(HLA)低分数据与一位白血病患者相合。依照惯例,她有3天的时间决定是否捐献。但由于患者情况比较急,留给她的只有十分钟考虑时间。她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她爸妈对她说了几句话,“你自己选择,做什么决定我们都支持你。但记住,要了解清楚。”
半个小时之后,她就坐上了去北京市血液中心的车。在血液中心,她留了血样进行白细胞抗原(HLA)高分检测。要高分完全相合后,才进行捐献前体检,身体合格,就可以实现捐献。
从血液中心回来后,刘幸就一边等着高分检测的消息,一边通过网络了解相关内容。她父亲也把自己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发到刘幸的邮箱中。本来确定是9月9日作体检,可那天突然接到北京市血液中心一位医生的短信,“正在等待检测结果,体检延迟。”在接到短信的那一刻,刘幸说原本是抱着“能成就成,不成就算”的心情,可那时心里却很失望,“突然被告知延迟,自己也担心出了意外,可能不能捐献了。”
终于,在9月10日,那天接到通知:明天做体检。9月12日,在接到体检结果一切正常后,刘幸向学校老师作了汇报。9月13日,中华骨髓库与北京市血液中心的医生来人民大学与学校老师一起商讨,制定了方案。刘幸说:“医院和学校都安排得很好,我没有什么顾忌,也没必要担心。”
刘幸周围的同学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都认为这是很值得做的一件事。据了解,进入大学后,刘幸已经义务献血两次:一次200毫升,一次400毫升。一位新闻学院的学生得知这件事后,说:“一个人能够救别人的命,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被救的人,都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刘幸的同学们都表示在她住院期间,会轮流过去探望。经历了这件事,刘幸说:“它消除了我的一个误会,当初留血样的时候,就疑虑会不会起作用。但,这次我相信了,当初的5毫升血,是能够给与别人生还的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