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院部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1|回复: 6

听南怀谨讲《论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8 11: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以蚕吃桑叶而吐丝来比喻南怀谨先生,他把自己读过的书融会贯通,变成一种教化,使它应用于社会人群。听南怀谨先生说《论语》,会比传统的阅读更多一层意趣,多一个打开现代心理困惑的通途。

《论语》隐然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博大精深需要反复咀嚼方可品出。南怀谨先生的贡献,在于他不是孤零零地把《论语》的章句解释一番,而是联系历史背景及现实生活进行印证、体悟,深入浅出,其许多心得可谓独树一帜。

南怀谨先生字里行间的精妙思想令人心折,使每一个真诚的听者如春成风,从容进入《论语》的丰饶世界。(摘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听南怀谨讲论语》)

我最近看了这本书,感觉不错,给大家分享一下,摘一些片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8 12:38:58编辑过]
(点击播放)地下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12: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

南怀谨先生曾经用调侃的语气对外国来访者说:基督教的“十字架”文化其实早就被西方人抛弃了,相比之下,东方文化才是符合十字架形式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西方文化偏重强调父母怎样去爱子女,而忽略了子女对父母的孝养,后一代和上一代接不上去,“十”字少了上面一截,变成了“丁”字文化,这就是西方人目前面临的困境。仔细揣摩南先生这句话,作为一个中国人,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惭愧。某地党政机关对选拔干部作了这样一个规定:不孝敬父母者不能提拔。此令既出,在网络上引起强烈争议。孔子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设想一下,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小孝敬的人,他的管理水平再强,领导公关能力再出色,都难以得到别人的信任。同事会觉得这样的人缺乏作为人的公信力,领导也会认为这样的人不具有一个社会人的基本品质——忠诚,重用这样的人,会给事业、单位的安宁带来深不可测的危害(至少是隐患)。

孔子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在于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乃至陌生之人是否友爱。“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仁爱之心,这种人是不会危害社会的。如果从“情商”的意义去理解“孝”,一个人拥有了“孝”,那么他自然也就拥有均衡的、良好的品行,这个人的处世能力、责任心和智性,是应该受到信赖的。

然而,我们还不能仅仅从浅薄的“成功学”意义上理解孝道——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孝道”是带有自我强迫性质的,也是靠不住的。南先生虽然在外国人面前夸耀东方文化的“孝”,但面对现实,他也不得不遗憾地指出,现代中国社会,也差不多削成了丁字架的形象。从选拔公务员强调“孝”这一点上也反证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孝已经离真情越来越遥远。

中国古代有一首《劝孝歌》,里面有两句话:“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句直白而深刻。孝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学问之道在做人,建立自己的人生,完善内心的修养,“本立而道生”。孝是爱的根本,也是爱的最初形式,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又会对谁付出真心呢?

(点击播放)地下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0

主题

4268

回帖

60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608878
发表于 2007-4-29 08: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恋越来越牛了


网络就像一锅滚开的水而我就是里面的一条鱼
我不想去适应里面的温度,所以只能凭自身的能力来改变水的温度
就算遍体鳞伤,窒息死亡也绝不后悔
这就是我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30 12: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证》

据南先生解释,孔子说他那个时代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便是孝了。而“犬马皆能有养”,即便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会喂饱它、养活它,因此仅仅养活父母并不是孝。

孔子所处的时代有许多道德约束,尚有许多人无法理解孝的真谛,而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孝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一种爱的心情。曾有一则公益广告将此意抒发得淋漓尽致:一位年迈的母亲在中秋佳节之时满心欢喜,精心准备了饭菜,最终却只等来了儿女们的电话,顿时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是表面的形式,老人甘愿每天粗茶淡饭,只要儿女能常回家陪伴,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怕是所有父母的心声吧。

曾读过一则故事,儿子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要母亲随他进城,母亲执意不肯离开清静的乡下,说过不惯都市的生活。儿子没有勉强母亲,说好以后每个月寄300元生活费。这个村子十分偏僻,邮递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近年来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因此邮递员在村里出现的日子便是留守老人的节日。每次邮递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信件,然后由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邮递员交给母亲一张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寄来的。这张3600元的高额汇款单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的羡慕。

过了几个月,儿子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只短短几句,说他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个月寄一次。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儿子由于工作缠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想法不能实现,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月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忙忘了误事,便又到邮局一次性给母亲汇去3600元。几天后,儿子收到一张3300远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

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又一次在信中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她寄,否则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钱够花了。儿子对母亲的固执十分不理解,但还是按她的叮嘱做了。后来,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来城市打工的老乡,顺便问起了母亲的近况。老乡说,你母亲虽然一个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邮递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哩。儿子听着听着已泪流满面,他此刻才明白,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就是为了一年能够享受12次快乐。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

孝不仅仅在于形式,空巢老人缺的绝不仅仅是钱,他们更希望得到儿女的关心。

(点击播放)地下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16: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证》

孔子说,如果你能真正体会到孩子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慌乱的心情,你便会懂得什么是孝,怎样才算尽了孝道。

这种心境只有自己为人父母之时才能体会,当你很不得代替儿女受病痛的折磨时,你便会想到自己父母曾经的付出。如果对父母能付出如自己儿女生病时那种程度的关心与担忧,才是真正的孝道。

前面提到的基督教的“十字架”文化,即在上帝的监督下爱父母、爱子女、爱他人。当昔日的子女做了父母,当他们真正懂得了为人父母的难处,想要回报父母之时,恐怕多半也不能如愿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悔不当初又如何?

卡耐基在为成年人上的一堂人生课上曾给全班出过一道家庭作业:“在下周以前去找你所爱的人,告诉他们你爱他,而那些人必须是你从没对其说过这句话的人,或者是很久没听到你说这句话的人。”

下一堂课开始前,卡耐基问他的学生们是否愿意把他们对人说爱而发生的事和大家一同分享。一个中年男子起身说话:“卡耐基先生,上礼拜你布置给我们这个家庭作业时,我对你非常不满,因为我并没有什么人需要我对他说这些话。但当我开车回家时,一个念头一闪而过,自从6年前我的父亲和我争吵过后,我们就开始彼此躲避,除了在圣诞节或其他不得不见的家庭聚会,我们避而不见,即使见面也从不交谈。所以,回到家时我告诉我自己,我要告诉父亲——我爱他。

“在我做了这个决定后,感到胸口上的重量似乎一下子减轻了。第二天,我很早就感到办公室,两小时内做的事比以前一天做的还要多。9点钟时,我打电话给爸爸,问他我下班后是否可以回家去,我有些事想要告诉他。父亲以暴躁的声音回答:‘又是什么事?’我跟他保证不会花很长时间,他同意了。下午5点半,我到了父母家,按门铃,祈祷爸爸会出来开门——如果是妈妈来开门,我恐怕会丧失告白的勇气。幸运的是,爸爸打开了门。我一点没有浪费时间,踏进门就说:‘爸,我只是来告诉你,我爱你。’

“父亲听了我的话,不禁哭了,伸手拥抱我说:‘我也爱你,儿子,原谅我一直没能对你这么说。’这一刻如此珍贵,我甚至盼望时间停止。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两天后,从没告诉过我他有心脏病的爸爸忽然病发,在医院里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一刻来得如此突然,我毫无防备。如果当时我迟疑没有告诉爸爸我对他的爱,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了!所以我想对所有儿女说:爱你的父母,不要迟疑,从这一刻开始!”

爱需要用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也是如此,现在就去做,不要等父母都不在了而空留遗憾。古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爱,等自己也为人父母、理解了父母的苦心时,父母已经等了很久了。孝敬父母要及早,不要等父母不在了才想起要孝顺,为时已晚,只能空留遗憾。

比尔·盖茨曾获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只有孝顺是不能等待的。时间如流水,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忙,忙学习,忙游戏……等成人了,还要忙工作,忙事业。当我们认为拥有了可以孝顺父母的能力的时候,父母已经吃不动也穿不了,有的父母甚至已经远离了尘世。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位父母做点事,用实际的行动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和感激,而不要总是把爱埋在心里。

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自己的父母,你便不会总为自己推迟行孝的举动而寻找借口。爱你的父母就像爱你的孩子,只有这种付出才是真正的孝。

(点击播放)地下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8: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南先生曾多次提到过孔子所说的“色难”,色在这里指的是态度,色难即态度难。父母做事,儿女接手代劳;有美食,拿给父母吃。这样就是孝吗?其实,仅仅替父母做事、将佳肴奉上,不能认为就是做到孝了。态度决定一切,儿女下班回家疲惫不堪,而父亲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将茶杯在桌上重重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吧!”父母见到儿女如此态度,将作何感想?

提及孝与态度,忽然想起陈毅元帅的一件小事。陈毅投身革命后,虽然长年战乱、远离家乡,但总是千方百计寄回家书,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近况,向父母请安问好。新中国成立后,父母没有同陈毅一起居住,陈毅除了每月给父母寄上足够的生活费外,仍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亲笔给父母写信,聊叙家事,宽慰老人。

1962年,身居要职的陈毅已62岁,这年春天途经成都。当时,他的老母亲已年过八旬,重病在身,有时小便失禁,陈毅刚到母亲家中,恰遇母亲换下一条被尿濡湿的裤子。母亲担心让儿子见到污浊之物,便不停挥手、使眼色,要身边照顾她的保姆将裤子藏起来,保姆慌忙中将裤子扔到了床下。

陈毅拉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道:“娘,您把啥子东西扔到床下了?”母亲连连摇头说:“没啥子,不关你的事。快坐下,跟娘聊聊天!”陈毅笑了笑,对母亲说:“娘,您怎么对我也保起密来了?”说着,弯下身子,要看个究竟。母亲见瞒不住,只好坦白真相。陈毅听罢,眼圈红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没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这裤子应该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干什么?!”说着,他一手拿过裤子,并对保姆说:“我母亲的病如此沉重,平时不知给你添了多少麻烦;今天,就让我去洗吧!”

保姆怎么也不让,母亲也赶紧阻拦。陈毅诚恳地说:“娘,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我吧。小时候,您不知给我洗过多少尿裤屎裤啊,儿子再怎么做也难报答养育之恩。”接着,他又对妻子笑道:“我们家乡有句俗话叫‘婆媳亲,全家和’,你这个常年不能照顾婆婆的媳妇也该尽点孝道,今天我们俩一起来洗这条裤子好不好?”

孝敬,孝敬,要做到由内而外的敬,才能算是孝。有句古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孝心有时会给儿女的生活和事业带来极大的拖累。但谁都会在时光的流逝中逐渐衰老,如果父母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即便儿女心中孝顺,有时也难免流露厌烦的神色,此时父母心中的滋味恐怕难以陈述:一方面因为拖累了儿女而心中难过,另一方面便是对儿女隐隐的失望。

爱在态度上,心中孝,态度敬,不要对父母感到厌烦。很多人虽然表面上做得不错,但容易不自觉地抱着一种“我做得已经不错了”的心理,无形中给父母以不好看的脸色,以“孝”来折磨老人的心灵,增添老人的负疚感。这种作派,往轻了说,是一种不纯;往重了说,也是一种“恶”——足以摧毁所有曾经的恶。

(点击播放)地下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3

主题

1万

回帖

12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223644
发表于 2007-5-2 20: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活着,生活着,好好生活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网院部落

GMT+8, 2025-5-9 02:03 , Processed in 0.9687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