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院部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君玉

汉语言文学学习心得感想帖[讨论]

[复制链接]

203

主题

4169

回帖

46万

积分

部落元老

积分
462862
 楼主| 发表于 2004-5-24 21: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QQ群也不加我呀?是心蓝开的吗?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0

主题

1万

回帖

117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171607
发表于 2004-5-24 22: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zhaojunyu在2004-5-24 21:06:41的发言: 有QQ群也不加我呀?是心蓝开的吗?
水果说的应该是郑州的磕睡虫开的那个群吧. 好久没在那里聊过了.
天这么蓝,树这么绿,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的安宁和美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456

回帖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0185
发表于 2004-5-25 12: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蓝姐,已经给你发过去了!!!
论文优秀!!!主攻四月英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0

主题

1万

回帖

117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171607
发表于 2004-5-25 20: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水果在2004-5-25 12:30:28的发言: 心蓝姐,已经给你发过去了!!!
好的,我昨晚也提交了.不知道写的如何,惴惴不安啊. 等下去拜读水果的大作!
天这么蓝,树这么绿,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的安宁和美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4169

回帖

46万

积分

部落元老

积分
462862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20: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快桑 考试了,对于唐诗宋词,我写了几篇总结结,虽然还没最后修改,但看看对大家特别是古代文学史的同学有没有帮助。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4169

回帖

46万

积分

部落元老

积分
462862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20: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陈子昂—— 一、 文学主张的提出与背景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了鲜明的文学主张: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而从上述一段话中可以看出陈子昂对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和对只重彩丽的“齐梁间诗”的“咏叹”。陈子昂文学史上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当时的一些评论中:如韩愈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唐书》本传说:“唐兴,语言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近代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更明确地称陈子昂与张若虚为开盛唐诗风的莫大功臣。这说明无论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诗歌的发展,还是对以后诗歌创作的影响,陈子昂文学主张的提出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而对于陈子昂极力反对的齐梁间的文学到底是如何的呢?回看南北朝时期,联营文盛行,“连珠之体”“对偶之文”为那时作文之潮流。特别是徐陵、庾信的骈文风格因其“辞藻华丽,典故繁富,对伏工整”(《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P24)更被直称为“徐庾之弊” 另外,齐梁间盛行的宫体诗也以“空虚庸俗,浮艳萎弱”(课件)为主要特点。萧纲更是直言:“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同上课件《文学史一P246》)可见,如果这种文风继续下去,绝不可能有盛唐气象出现。 以上就是陈子昂“咏叹”的原因。再看他所推崇的“汉魏风骨”,为这个问题我觉得许学夷《诗源辩体》的相关描述有助于我对“汉魏风骨”的理解,现自《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一书中转抄如下: “《三百篇》始,流而为汉魏”说明了汉魏的承继之源。 “汉魏五言,委婉悠圆,其气格自在,不几言耳”。说明了汉魏的美学特征。 “汉魏诗兴寄深远”。这说明了汉魏诗歌的价值取向,也是最让陈子昂学习之处。 对比了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形态,陈子昂的文学思想主张产生的由来也就更明确了。总的来说,陈子昂在推崇“汉魏风骨”的“兴寄深远的同时,反对齐梁诗风的”空虚庸俗,浮艳萎弱。指出了南朝诗歌缺乏现实内容的弱点,并从诗歌的审美特征方面提出了“兴寄”“风骨”的要求,主张诗歌应该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和人生课题,表现新的精神风貌和人格思想。这确实抓住了前朝之弊并指明了诗歌的发展方向,为开盛唐诗风提供了条件。 二、陈子昂的创作思想及实践 我认为陈子昂的诗歌一方面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如《感遇》二十九;一方面也继承了《楚辞》体制和表现方式,如他的近于“骚体”的杂言诗《春台引》和《登幽州台歌》。可见陈子昂虽标傍“不言情”却以情浓意重的杂言诗称名于后世的矛盾。以下就分别以这两方面的例子来说明。 (一)《感遇》 陈子昂以儒家的“仁义礼乐”为政治思想。他以《感遇》38首诗的创作来证明自己的这一思想和文学主张。据说《感遇》诗在当时让京兆司功王适惊叹:“此子必为天下文宗矣!”并因此而与子昂结交,可见当时受人推重的程度。 《感遇》诗以关注现实的热情,豪迈俊逸、悲壮慷慨的艺术风格震撼了诗坛。有的是对战争等社会现实的描绘;有的是对统治者的尖锐讽刺;有的反映了当时的暴政;有的经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建功立业的热切渴望;还有的以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品格与身世。以下分别举例说明之: 《感遇》二十九:“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此诗摒弃了彩辞丽句,以现实社会生活出发,真实地刻画了实况。不仅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还把诗人自己的主观情感真实流露并寄托于诗句中。通过对当时武则天穷兵黩武,开凿蜀山征伐无罪的生羌的事实,描绘了战争的艰难以及给无辜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对统治者给予了尖锐的讽刺。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陈子昂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所谓的风雅气象。 《感遇》三十五: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拨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此诗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建功方业的热切渴望。然而一名“磨灭成尘埃”把诗人感时伤世的心情暴露无遗,实得“兴寄深远”之精妙。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还是“思念故乡”的“远望可以当归”的愁情?亦或是纯粹的登山临远的“怀古”之叹息?一切都未明言,只留待读者自行想象了。 《感遇》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诗作同样的“兴寄深远”。经兰若起兴,以其自盛而衰暗喻理想的破灭。此诗既继承了楚辞托香草而抒情的文学传统,又有阮籍《咏怀诗》的精神特质,是《感遇》诗中的佳作。在形式上是言、意、象的融合统一,深得“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象)之妙。 (二)杂言诗 主要是其著名的《春台引》和《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诗作于陈子昂以右拾遗的身份随武攸宜征契丹之时。由于武攸宜不谙军事,他曾屡次进谏,不被采纳,致使屡屡失利,他心情颇为抑郁,想起当年燕昭王高筑黄金台的往事,吊古伤怀,故有此诗。此诗风格慷慨悲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被放置于历史时空中,更显出对人生短暂的深切感慨,所以此诗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怀古意义,而是表达了新时代的深沉的悲剧意识,从中透显出新的人格。 把《登幽州台歌》与《春台引》同读,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不平之气:“怀宇宙以伤远,望高台而写忧……曷余情之荡漾,嘱青云以增愁!怅三山之飞鹤,忆海上之白鸥”。其诗歌中很多人独爱这两首,就是因为这两首诗是诗人的真情流露之作,不把诗歌当作为现实功利服务的工具,而陈子昂的《感遇》诗正好就是有这方面的倾向,是为作者的思想和主张的实现而作的。而就我自己来说,渗入了现实功利目的的应该不能算作是文学作品了,因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情。 (三)陈子昂诗歌的地位和影响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反映现实,抒发深沉感慨的基本风格和质朴刚劲、雄浑遒劲的艺术特质完全从浅薄而滥调的艳情宫体诗中摆脱出来,基本廓清了六朝余风,在诗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为开盛唐诗风提供了条件。总结他的主张,主要是这两方面:一、诗要“骨端气翔,音情顿挫”要“发挥幽郁”,而不是“彩丽竞繁”“逦逶颓靡”;二、推崇“汉魏风骨”,反对“齐梁间诗”“正始之音”。 陈子昂以其创作实践实现了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的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风雅不作”的齐梁间诗,注重“汉魏风骨”的主张,并有意继承《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所谓的风雅气象。细读并总结其全部诗歌,五律和五绝也占了很大部分,但终不如他的《感遇》诗与这两首杂言诗。 陈子昂的《感遇》诗直接影响了张九龄的《感遇》和李白的《古风》等,也影响了杜甫、元稹和白居易。而真正为后世传诵不绝两首杂言诗特别是最脍炙人口的《登幽州台歌》却是诗人真情流露之作,其作用也不容忽视。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4169

回帖

46万

积分

部落元老

积分
462862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20: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王维的诗歌 一、影响王维诗歌的几种因素 学过绘画的人都知道,在唐代,水墨画的出现曾引起当时画坛的震动,而据说,王维就是中国的第一位水墨画家,并说水墨画“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水墨画的一个特点,就是很拒绝浓妆艳抹的。我想,这一特点也许对王维的诗歌的风格有影响。因为王维诗句很少有对浓烈色彩的描绘。 禅学对王维的诗歌影响也非常重要。佛教对色彩也很排斥。因为禅宗的世界是一个无色的世界,讲究“空”。王维诗歌里频频出现“空”字,想来也不是偶然。王维对“空”字非常钟情:如空山、空林、空潭、“波澜动远空”、“空知返旧林”、“夜静春山空”等等,细读王维诗作,色彩浓重的词语不多见,即使有也如清水中的芙蓉、白雪上的红梅般艳丽而脱俗。 二、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入禅之作 王维的“入禅之作”,以下面几首绝句最能体现其特点: 《栾家濑》云:“飒飒秋风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此诗用一些动态的词语反蚋出来的却是阒寂无人的冷清。这时候的诗人是一个清醒的旁观者,物境是其主要的观照对象。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见。”此诗诗人如同一个一个自然的探索者,由于外境的侵入,让人对自我的存在进行思考体验,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外物在诗人的眼里见似不见,心境的感受是主要的观照对象。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诗中,人的意识开始“空”化,禅学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在此诗中也得到了反映。在阒静中,人融入物境,外在环境的清净让人心境澄明,在空灵静谧的氛围里,人开始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和感悟。而“青苔”这一意象也很有深意,传统中这一意象总是代表着静寂、幽深,和诗人心里眼里的境界都非常契合。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一首我想可以用苏轼的一句话概括:“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在这里,人的思想已无任何障碍,心是“空心”,意是“无意”。“空心”使人的心灵不再带着先在的倾向性来思考,从而“无意”中偶得生命的妙悟。 总观并体验这四首诗,如同一个“得道”的过程:由对尘世喧嚣的在意到视而不见;再由内心对外在环境的体验到把心情完全舒解并获得宁静;在宁静中逐渐与外物融为一体,达到情景相融的境界;最后,我似乎看到诗中人马上就要“立地成佛”了。 王渔洋说王维的“辋川绝句,字字入禅”。的确,这些诗禅意盎然,如孤鸿落照,灭没于江天之外,创造了清幽静谧的诗歌意境,读来使人身世两忘。这个说法在上面四首诗中体现得犹为清晰。 另外,王维的“入禅之作”不仅是文学自身的发展使然,在格调上也正是禅宗流布士林的世风和盛唐“有容乃大”的气魄的体现。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在这首诗中,时间成了虚幻的东西,过去、现在、未来、宇宙万象皆成了虚幻不实的影子,不计较一物的始终,不执着于一意的牵挂。无知走到哪里,都有兴趣盎然的情意。诗的后四句更显出心灵的自在优悠:走到哪里,看到哪里,遇到可说之人,便不觉时间的存在。这些都是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在审美的顿悟中对生命的最高肯定。苏轼说:“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些都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正是对这种理想行为的应和:不对自已的意念作太多的限制,却往往能在随意中得到对外物外境的感悟,并在这宁静的境界里把握到生命深层的活力,洞见永恒。所以这些寂静而不死寂、寂寞而不悲观的描述正是诗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呈现。这大概也可说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空者留其名了。 (二)山水田园诗空幽宁静的意境 在《终南别业》一诗中,已说明了王维诗歌善于创设空幽宁静的意境的特征,而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也和此诗一样,具有某些“禅诗”的特点。这不仅说明了“禅学”对王维思想的深刻影响,也说明了“禅意”是王维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特别是后期之作,更显其在“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之后的淡然。 以下就以两首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来说明王维诗歌的这一特色。 先看《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从表面上看,些诗并没有表现剧烈情感的词句,也没有富丽浓艳的物色描绘,然而却“一切景语皆情语”,读者们总能在诗句的背后“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读出一个直隐而未显的自我世界。”(参见《文艺心里学》课件P267)诗人选取的是取为平常而又最为典型的农村情事,理借物显,渲染了和平、宁静、安详的氛围,对田家景色的描绘“玲珑透彻”“如在眼前”,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最后以“怅然吟式微”作结,越见诗人归隐的愿望,从而让隐而未显的诗人的自我世界越见清晰。 再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比《渭川田家》意境更为空幽。特别是最后两句,突出地体现了王维的思想特征。此两句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意思是说:任凭夫天的芳华凋谢,还有这山中的秋色让我流连忘返,秋天的空山明月,泉石松竹,都是让诗人“留”的外在原因,而内在原因呢?这一诗意的空白,明言则反成续貂了。 (三) 王维诗歌的审美意味 从上例《山居秋暝》和《渭川田家》两首诗来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为其突出的特色。《山居秋暝》一诗中的前四句,描绘了空山中静寂的境界,特别是第二联,宛然一幅清高淡远的山水图,摒弃了一切姹紫嫣红的雕饰,远离了吵喧嚷的烦扰。但在宁静中隐含着生趣:这空山并不空,除了流水明月,还有浣女渔舟。这是一个宁详悠闲又生机盎然的世界,是这一切不空的红尘,才能让诗人的心彻底平静,一尘不染。试看他的另外一些诗句,无不透显着这样的意趣:“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于诗中有画,上面很多例子中的诗句都说明了这一点,足见画艺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之深。而“画中有诗”,有我想举王维的一幅《雪溪图》来说明我对苏轼这一评论的理解。 相传为王维所作的这幅《雪溪图》,以雪景为主要表现对象,漫天漫地的冰雪笼罩着小桥枯木、怪石寒屋、冷峰清流。“雪意茫茫寒欲逼”,这小桥流水,风景人家,在冰雪下别有一翻独特的意韵,浓浓的诗情流溢于整个画面,当时看到这幅图,我嘴里不由自主地吟出“苍茫古木连穷苍,寥落寒山对虚牖”、“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等诗句。而画意何在?正在“玉壶冰鉴”之中!外在的水墨与笔意蕴含着的充满诗意的情思与寄托。这是画,也是诗,因为它激起了人们同样的审美情境。 纵观苏轼的生命实践可以看出,苏轼正是以禅语论禅诗。王维的“禅诗”,并不是一般的“诗画一律”、动静合一,而是有更深的禅意诗境蕴含其中。由“画”入“诗”,应该是进入“诗情画意”的两重心灵境界。 再以《青溪》一诗为例: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虽然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想象空间,但我想与我以下的想象大概也出入不大:在黄花川里,有青溪水绕山崎岖前流;岸上有乱石青松,水中有菱荇与葭苇,岸边的盘石正好让有归隐之意的人留下来垂钓。这些景物是那样的亲切并给人以安宁之感,让人感动之余充溢着宁静,在宁静中又激荡着感动,心境在这山水间上相互融合。 诗中没有道明向往归隐的情怀,但仍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道尽了向往隐逸的原因和意图。这些“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透过具体的景象的描绘,把读者带入一个寂静的想象空间,并从中充分体验诗人的愿望与心情。让这首诗的意境显现出含蓄空灵、超逸洒脱的美学特征。 也正因如此,《诗人玉屑》中说“王右丞如秋风芙蓉,倚风自笑”。“笑”中的意味,语言是不能传达的。 需要品味者透过这“象外之象”去体悟其中的深意。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4169

回帖

46万

积分

部落元老

积分
462862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20: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李商隐—— 一、李商隐诗歌的内容 李商隐的诗歌公认的隐晦曲折。其诗意朦胧多义,根据教材《文学史二》,再参照李商隐的诗集,我把李诗按内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咏史诗 与杜牧借史事发自己感慨一样,李商隐也在诗歌中借用一些史事来表达自己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和对历代帝王的讽刺。现就以几首诗来说明李诗的这一特点。 对历代帝王作出讽刺的诗很多,如《梦泽》《贾生》《北齐二首》《隋宫》《吴宫》……。其中很多名句也为后世传诵不绝:“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尘”、“当日不来高处舞,可能天下有胡尘”……而最经典的则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以最痛切最尖锐的讽刺说明了帝王们的荒淫无能。 《马嵬》一诗是咏史杰作:“海外徒闻更九洲,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间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此诗借玄宗时马嵬事变这一史实为线索,首联与尾联是诗人的感慨与议论,中间两联写马嵬事变与杨妃惨死之事,诗中罗列的典故自然贴切,诗人把一系列相关的传说如海外仙山、长生殿密约、七夕织女牵牛、卢妇莫愁等串联在一起,营造了一个和谐哀婉的悲剧艺术世界,葛立方《韵语阳秋》说:“义山诗包蕴密致、演绎平畅”的评论在此诗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二)爱情诗 李商隐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爱情诗,也是他最具审美价值的而且是佳句尤多有诗歌类型。这类诗歌大多以七律写成,或冠名以“无题”,或题为诗前二字。现以一首《无题》为例: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城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橼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此诗运用了多个典故——贾氏窥帘、宓妃留枕,这些意象本身就给人一种香泽绮艳之感。钟嵘认为“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此诗之“味”就在于艳情背后让读者隐隐感觉到的对爱情的悲叹与愁情。最后一句“一寸相思一寸灰”,则更是以曲笔写深情与悲苦。曲曲折折道来、隐隐约约的意境、迷迷离离的心情,没有一个用意不曲折隐晦,只有读者细细地体会才能得其妙韵。 李商隐爱情诗佳句很多。如“此情已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等等,都是千古传诵不绝的深入人心的诗句。 (三)咏物寄人诗 咏物诗的杰作有《蝉》、《落花》、《柳》、《春雨》、《赠荷花》等等。大多是咏物托意而作,以《蝉》为例: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大意是本以为蝉高栖树上“饮露而不食”难得温饱,只是徒劳地哀鸣着,到了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了,然而一树无情的碧绿依旧无动于衷。后四句则说诗人本身的处境:官职低微而且行踪飘泊难定,故园已经荒芜,其实命运也和蝉一样的悲苦无依。 此诗托物寓意,通过对蝉的境况的描述来说明自己的处境。语意凄苦,意境悲凉,典型地体现了晚唐诗风的特点,有浓厚的感伤情绪和悲剧意识。当为李商隐咏物诗之杰作。 再看《落花》:“高客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一片芳心千万绪,诗人在这首诗中因落花而感叹:满园落花纷纷,曲陌上花瓣乱飞,夕阳渐落,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句而起“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感叹。伤春惜花的情绪引起了千百年来多少文人的咏叹啊,“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这九曲愁肠在诗人的演绎下,让人泫然泪下。 因此,这《落花》正可谓是“一结无限深情,得字意外巧妙”的经典之作。 李商隐是咏物高手。咏月是“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咏柳是“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说雨则“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而所有的咏物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李商隐在状物的物象背后的深意与寄托。 二、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对李商隐诗歌的相关评论 李商隐长于炼字修辞,诗作意境朦胧,华丽中隐含感伤的情绪,流丽中不不失厚重的创作风格,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评论比较中肯: 蔡宽夫《蔡宽夫诗话》说:“王荆公晚年亦喜义山诗,经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蓠者,唯义山一人而已。”这也是我认为其厚重的原因之一。 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序》云:“晚唐经李义山为巨擘,余取而诵之,爱其没采繁艳,吐韵铿锵,结体森密,而旨趣之遥深者未窥也。”在说明李诗的特点之余,还指出其多“旨趣遥深”之作,这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元遗山的评论:“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以上的评论都各自说明了读李诗的感想和体验。大多都是出入不大,但李诗并非全为“旨趣遥深”的深晦难明之作,也有平易之句,如上例《蝉》,直抒胸臆以蝉喻已,并没有特别深涩之语;《夜雨寄北》很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大多数的咏史类的诗作也是直言不讳地对以往历史作出评价。虽然这些平易之作只占少数,但结合诗人一生的处境,夹在“牛李党争”中有志难伸,作隐晦之语暗托已意是可以理解的。 (二)李商隐诗歌的审美意韵 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朦胧婉曲,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味。其诗歌特点是多用典故,意旨隐晦曲折。这些特点尤其是在他的爱情诗中得到体现。以《锦瑟》一诗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已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简直就是典故重叠而成的。庄生晓梦、望帝化鸟、鲛人泣泪,在引起人无边的遐想之余,也为作品构设了一种凄清迷离,哀怨怅惘的情境。所有情绪在锦瑟的音乐背景下,更增加了意境中的情感成分,让人读完更觉伤感惆怅。意境是不需要清晰的,如画家“形象不如神似”;心意是不需在明言的,在于欣赏者如何把握其中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正如梁启超所说:义山《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轻抹煞。”(《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三)李商隐诗歌的表现特色 我认为其艺术的表现特色体现在其诗歌的语言、结构、意象和意境的经营上。以下逐个说明一下: 1、 华丽精工的语言 《锦瑟》一诗的语言,其特别之处在于其对偶的新奇工整和词句的流丽平畅。完全可以这么说,律诗在李商隐的身上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庄生晓梦、望帝春心、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不但对偶工整,而且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之后,让诗人赋予其某种感情色彩,从而这些流丽的语言成为诗人表现内心情感心志的媒介。 再如一首五律: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花是李商隐的爱物,其咏花诗在他的诗集中占了很大部分。这首梅花诗香艳清冷,上下句的工对如锦上添花般给人以审美享受。全诗无一丝雕琢的勉强,也无一点刻意的做作。美丽的词句配以清悠上口的音韵,令人读罢眼前即时浮现出梅花的艳丽多姿、纯洁美好。 2、 凄怨悲苦的意象 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大多带着凄冷悲怨的意味。《锦瑟》一诗中就选取了“色彩秾丽,神秘谲诡”的意象(《古代文学作品选》P372),并通过这些意象的渲染,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同时诗人也把自己的情感透过意象显现了出来,采用一系列带着伤感凄怨的意象营造了一个凄清神秘的竟境,使读者在接受作品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想象去理解诗中的意韵。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但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可说是罗列清寒幽冷的意象的典型。李商隐甚爱残花,残花这一意象的频频出现也说明了诗人对自身境况的自怜自叹;春蚕、残烛也表明了诗人对自已的理想或爱情的坚持;晓镜和云鬓寄托了诗人对日月流逝的焦灼和哀叹。至于焦灼,如何哀叹,为想为何,这就需要读者去细心体味了。这也许也是李诗朦胧难解的原因之一吧。 3、 朦胧冷艳的意境 李诗的境界迷离哀怨,冷香袭人,特别空出地体现在李商隐的咏花诗中,而咏花诗又以咏荷为最。如《赠荷花》云: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此诗由荷花与其它花的不同之处入手,营造了一个碧叶红花衰败后凄凉愁怨的审美情境。让人感觉境界清冷,幽怨含蓄,冷香迎面袭来,对诗就如同对残荷般忧郁可怜,凄清惨切。“败荷”常在李诗中出现,他喜欢“一夜将愁向败荷”,原因是“馀香犹入败荷风”,所以要“留得枯荷听雨声”,要“更持红烛赏残花”。 残花残烛等意象的经常出现,更加易于构成其凄清荒寒,冷艳朦胧意境。《槿花》以花的荣落叹后宫三千的色衰失宠之速,境界清冷,就连富贵繁艳的牡丹在李商隐的笔下也是哀愁无限:“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小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二句更空出了其冷香萧瑟的情境。 4、 巧妙新颖的构思 李商隐诗歌构思巧妙之作不少,以《梦泽》为例: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成宫厨为细腰。 本来,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的不同是很正常的事。但诗人抓住这一个平常的事件,夸张地说明天下女子为博君王一笑而不惜一切追求“细腰”的举措。表面上是说女子的盲目无知,实则谴责帝王的荒淫,和以往咏史诗的不同之处就是不直接道明帝王实败的原因,而是从某一社会现象来说明。 再看《夜雨寄北》:诗略 此诗虚实相间,采用时空切换的手法(源自心理学教材),场景在妻子与自身当下之间切换,取得了一个新颖特别的效果。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4169

回帖

46万

积分

部落元老

积分
462862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20: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秦观—— 关于秦观 一、秦观词风的继承之源 秦观词风近于南唐李煜。其词凄绝婉约,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与李煜有很大的相近之处。现举以下几个例子: 《忆仙姿》有句云:“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直堪与李煜“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翻飞”相比。两句皆营造了一个满天落花的情境,引发了读者无边的惆怅与想象。大有“妆粉乱红沾袖”的凄婉可怜之状。 而“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也和李煜的亡国后的孤独怀旧之情相合,也正是李句“残烛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的情感延伸。这些句子把人的孤独、怀旧、思念等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夕阳流水,红满泪痕中”、“乱花飞絮”、“流水落花”、“残烛”、“梦断”等断肠之语,在李词中也很常见:“流水落花春去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片芳心千万绪”等,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都表现出相近的倾向。 两人的社会背景不同,情感的触发因素也不同。李煜是“朝来寒雨晚来风”的境况下“天教心愿与心违”的亡国之恨;春观则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迷惘下吟唱其仕途不遇的旧恨新愁。所相同的是他们都以动人的词句,表达了凄婉断肠的情感。在风格上都是婉约含蓄。由此也可表明,春观词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李煜的创作风格与表达方式,而且在意境的营造上也明显可以看出李煜词作的影响。 二、秦观词的题材内容(参看课件) (一)爱情词是春观词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能体现淮海词艺术特点的一个类别。 这类词虽然有个别的趣味低俗的作品,但大多数都是健康的,如追求真挚长久的爱情,表现对歌妓的同情等,以《一从花》为例: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处,露华上,烟袅凉风思。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O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这是一首怀人词。表现了词人对旧日恋人的思念和牵挂,以及对歌妓的赞美与同情。音韵谐婉,情感缠绵,意境深远幽怨。特别是最后一句,以当时明月照今日的两地相思,和“当时皓月,向人依旧”一句,其含蓄的表达方式就远胜小山“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则写出了词人追求情感的执着,“算天长地久,有时尽,奈何绵绵,此恨给休”,则道尽了相思的深切与情感的持久。同样的词句还有“虽梦断春归,相思依旧”“万苦千愁人白老,春来依旧觉芳菲”等。 (二)抒写迁离之苦 离情在秦观笔下犹显凄婉迷离的特色。王国维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是“以情胜者”,如《阮郎归》两首: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O 挥玉箸,酒真珠,梨花春雨馀。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也无!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饮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乡梦断,旅○情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书传,郴阳和雁无。 (两词中,加O的两个字为异文,沉作“深”,情作“魂”,但我觉得用“沉”和“情”好,老师请指点。) 两词极写离情之孤,旅途之苦,清夜之寒。独自徘徊在深幽寂寞的庭院里,怀旧与孤独的心情让旅人特别感到被贬谪的悲苦与漂泊无依的惆怅。 (三)怀古词、纪梦词 这类词“寄托了作者的兴亡之慨,词意俊洁,审美价值很高”(课件P221)。如《望海潮/星分牛斗》一词,上阙以“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春风”的景象衬托出了“豪俊气如虹”的壮迈繁华;下阙则怀古思今,从对“故国群雄”的追思来慨叹“往事逐孤鸿”的无奈,用典贴切,音韵铿锵,体现了秦观怀古词的特点和与其婉约词风不同的风格。 纪梦词如《好事近》: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O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此词无一伤心语:春雨春花春鸟,无不是乐景。但下阙飞云变换奇速,醉者迷失古藤下,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解脱的伤感,对此春景却无春意,宁以酒醉渡过此大好春光,特别是梦中作此词,更让人感觉到一种虚幻的体验。读完让人留下对世事无常和人事变换的慨叹,并在体验过程中忽然领悟到“观世态之极幻,则浮云转有常情;咀世味之昏空,则流水翻多浓旨”的千古名言。可见此词依然不脱“古之伤心人”的风貌。 三、秦观词的艺术特点 (一)凄婉含蓄、柔媚清丽的语言特色 秦词的语言大多以凄婉含蓄、柔媚清丽为主要特点,便于营造一种迷离的意境,对形成婉约词风有很大的帮助。如《南歌子》: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花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O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读罢此词,一个忧怨思妇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想到那千古来相同境遇的空闺寂寞,那烛影摇红下的断肠的期盼。但此词并不以情感色彩强列的词语来说明感情的深切,而是以浅淡的委婉的语句含蓄地把思念情怀述说了出来,并以寂寞的环境和新月黄昏的暗淡来营造一个缠绵愁怨的竟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审美特征。 上阙以柔媚的语言来描画了一个思妇的妆扮和心事无限的楚楚可怜之形态,下阙写思妇的愁情,而最后一句“一钩新月,照黄昏”,更是把寂寞而幽冷的情与境融合为一,词句虽浅,足胜千言万语,并以一种朦胧的意境唤起了读者无边的想象力,显现了秦观凄婉含蓄、清丽柔媚的语言特色。 (二)哀怨缠绵的情感与幽雅深切的情韵 在爱情词作中,秦观的笔下都带着一种缠绵深切的哀怨之情。如《浣溪沙》就是其抒情的一首杰作: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是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O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梦里飞花,让飞花般轻微的梦更显迷离朦胧的意韵;春愁如雨,让丝雨般的愁更显隐约模糊的情感。词人用具体的景物和形象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情感表现得奇妙而真切。作者先在上阙创设了一个寒、阴、幽的境界,让读者为接受下阙的情感时更为投入。而全词的中心“梦”与“愁”的表达就更为顺畅自然了。 再如《江城子》也表现了一种凄怨的情感: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O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词人一生坎坷,仕途不如意,内心必定郁结了很多恨与愁。而此词就很深切地体现了这些情感。并且和上词一样,以具体的景物和形象的比喻更好地表现了出来,愁化作泪,而泪之多,直与春江之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愁之深,这恨之切,这意之浓,可想而知! 其他如《望海潮/梅英疏淡》一词,也把词人自己的遭际写的十分深切动人。“托语洛阳旧事而实写汴京今昔之感,衬托出苏轼师门的浮沉聚散。词作深情委婉,有不胜之致”(教材223页)此词上阙以一系列春天将逝的意象如秦观词常用的“飞花”、“流水”、“鸣鸦”等,营造了一个暮春景象。对此乐景,词人以“误”、“乱”来暗述自己的心情。下阙则以过往的筵宴热闹来衬托当下的凄凉暗淡。发出了“重来往事堪嗟”的感慨。体现了秦观词“善于抒情,含而不露,深沉雅致,情韵兼胜”的特点。 (三)伤感幽婉的意象和愁怨凄迷意境 秦观词多写“斜月冷晖、寒鸦流水、飞红败叶、残更幽梦、雾霭楼台”等意象。如诗句:“湖上楼台侵云汉”“山无数,乱红如雨”“梦破鼠窥灯,霜送晓被寒”“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梦断绣帘垂,月明鸟鹊飞”“花影乱,莺声碎”“飞红万点愁如海”…… 象这样的例子在淮海词中可说是触目皆是。这些意象大多给人一种凄冷迷离的感觉,因此也构成了凄迷忧伤,沉郁苍凉的意境。秦观词词境深远,有不尽之意,以《南歌子》: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O 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此词与前面一首以描述思妇情怀的《南歌子》一样,有相同的意象和意境。都以“一钩新月”来唤起读者对文本之外的意义的想象。以残月幽梦来体现孤独凄切的心情,这些忧伤的心情、苍凉的思绪、无法言说的心事,都因为外在形象的刻画而得到了呈现,言尽而意未尽。 再如《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O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勿勿,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古东。后会不知何处?烟浪远。暮云重。 此词写别后的重逢。相见勿勿,各自别后的情形可从对方形貌得到了解,而无需再作多说。词人把所有的沧桑都归入到一句“无限事,不言中!”,相见后再会何时?没有答案,只一句“烟浪远,暮云重”,便将所有对后事难以预料的惆怅无奈毫无何留地体现了出来,于是读者想象的空间为之而扩大。 综上所述,秦观词的词句、词意、词境等方面体现了其婉约的艺术特色。而淮海词在审美的独特性就表现在其以委婉含蓄、清丽自然的语言,塑造了大量姜冷迷离、寂寞忧伤的意象,并通过这些意象创设了凄婉哀怨、沉郁苍凉的意境,情感委婉动人,深情缠绵,形成了以婉约为主的词风。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主题

4169

回帖

46万

积分

部落元老

积分
462862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2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几个没有输入,到时如果有时间输入再贴上来,其中的不当之处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网院部落

GMT+8, 2025-7-5 21:11 , Processed in 1.2378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