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第一章(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从总体上抽象介绍邓小平理论,使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的概貌。
与此相比,自第二章以后的各章则是介绍邓小平理论的具体内容、各个组成部分。 (2)第二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从一般意义上阐述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整体)的本质和任务。 与此相比,第三章以后的各章则是具体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局部)的各个方面。 (3)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四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是从宏观上阐述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新世纪中叶到来之前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战略。这些观点、政策是相对稳定的。 与此相比,第五章以后的各章则是较为微观具体,阐述在基本路线、纲领、战略指导下的方方面面。这些方方面面的观点、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的。 (4)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论述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与第四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一起,围绕经济纲领的贯彻实施,阐述为实现“富强”这一现代化目标的物质文明建设。 第八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第十章(我国的外交战略与对外开放)、第十一章(“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论述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上层建筑,包括从上而下(领导者、领导核心与被领导者、依靠力量)、由内而外(内政、外交)的等等。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纲领的贯彻实施,阐述为实现“民主”这一现代化目标的制度文明建设。 第九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则是集中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识上层建筑,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的贯彻实施,阐述为实现“文明”这一现代化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 略加归纳,我们即得到明晰的头绪和脉络,把握教材阐述理论知识时的系统性,理解章与章之间乃至节与节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就会“进得去”(学会各章节),也能“出得来”(总揽全局)。 3、答: (1)整理提纲 如果平时坚持作学习笔记的学生,临近考试,将“稳坐钓鱼船”,不慌不忙。这里主要讲的是临近考试的提纲整理。 整理提纲,主要是为了把握章节知识的全局。章节的知识,散落在几页甚至十几页中,不容易从结构框架上留下明晰印象。例如,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中,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需要多方面的依靠力量,依靠人民(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队)、民族、爱国统一战线等方面,每个方面的阐述都占相当的篇幅,必须进行梳理,将多方面的力量及其构成基本因素归纳成一个系统,得到三个大方面、若干小因素的明确结构框架,就不会遗漏知识,做到心中有全局。 在梳理时,请注意符号相同的表述是属于同一级别的,要认清符号:一、二、三、……;1、2、3、……;(一)、(二)、(三)、……;(1)、(2)、(3)、……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等等。应该指出,课件中有的符号是错误的。不要因为符号的错误,导致论述的级别错乱,答卷就语无伦次,逻辑混乱了。 (2)理解记忆 对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则应该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阅卷时经常能够看到一些考生,答题的要点对头,但仅仅是干巴巴的几条,没有发挥阐述,丢分不少。可见这类考生是将书本上的要点抄录下来、死记硬背。对于要点是需要掌握的,但是必须在把书本(课件)读懂、知识理解乃至领悟的前提下,再作化繁为简的程序,将书本和课件中的水分去掉,浓缩成要点。这时的要点,是思维抽象的合理结果,一旦需要,掺入水分,加以发挥,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化为具体充实的文字。这是一个双向的化繁为简、再化简为繁的完整过程。例如:我们在分析邓小平理论某一思想观点的正确性。必要性时,经常使用“是……的需要”的表述方法,一些考生由于死记硬背,经常张冠李戴。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吃透这一思想观点与“……”的关系。只有真正搞清楚二者的关系,才能无需记忆大篇幅文字,却能胸有成竹地加以阐述。又例如: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是经常用到的范畴,因为这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但是在论述某个问题时,这两大原则与范畴A组成三位一体的答案;在论述另一个问题时,又与范畴B组成答案。经常出现答非所问、走题的现象。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记忆?没有捷径,只有依据邓小平理论在阐述的思想观点,从具体题目出发,老老实实地理解、领悟三者的特殊关系,把握区别,划清界限。在这里,侥幸蒙混、生搬硬套、强词夺理都无效。 4、答: 一些考生经常咨询考试内容(特别是论述题)是否会与当前国内外某些热点、焦点和难点挂钩。对于这个问题,难以一言以蔽之。 我们认为:学习邓小平理论,不能为学而学,应该学以致用,做到能够用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邓小平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问题,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指导。因此,无论教师讲授,还是学生学习,必须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善于用邓小平理论为指南,说明有关问题。 考生要运用邓小平理论的观点,理解现行方针政策。例如:在学习、理解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的观点时,应该而且必须联系当前实际,将按劳分配这一基本原则掌握。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实际,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这是符合实际的一个新的重要政策,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此外,应该结合实际,把握我国防止两极分化的政策和措施,这与职工下岗、低收入问题、保障最低生活费问题直接相关。 有的考生咨询:近年来党和国家有一些新的方针、新的政策,会不会纳入邓小平理论考试范围。我们认为:原则上考试内容以教材为基准。对于新的方针政策,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加以联系,说明邓小平理论的指南作用和党中央的新发展;学生学习时应予理解,在论述题发挥时可以作为内容;但是不作统一要求。 考生要运用邓小平理论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例如:对于要不要揭批法轮功、揭批法轮功是否违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问题。我们绝不回避问题,要善于说明问题。党和国家确定了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这一长期的基本政策,并已载入宪法。一方面强调保护信教自由,另一方面也强调保护不信教自由;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或强迫不信教的人信教,都是对宗教信仰自由权的侵犯。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求宗教同国家分离,宗教同学校分离。要使全体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是我们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在这里,关键问题是指出:法轮功是不折不扣的邪教,是歪理邪说,根本不适用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根本谈不上什么信教自由不自由;我们和法轮功的斗争,不是信教与不信教、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斗争,而是在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坚持还是放弃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 对于邓小平理论,从学习到运用,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可以说,邓小平理论将伴随我们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漫长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说明问题,解决、处理问题。在这方面,要敢于联系实际,不要畏首畏尾;要善于联系实际,不要照搬照抄。随着实践的发展,要结合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的新方针、新政策,使我们始终有明确的方向、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 5、答: 所谓“三思而后舍”,不过是将“三思而后行”运用到复习中。一些考生也敢于“舍”,但是他的“舍”是万般无奈的“舍”,即不舍不行,时间不够,复习不过来,只好丢掉。而考试过后,他发现,自己丢掉的、没有复习记忆的知识中许多是应该掌握的。 我们强调的“舍”,是化繁为简,是在基本掌握知识全貌的基础上,把教材所演绎的知识读懂后,善于归纳。 例如: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教材中,经常看到某某观点的形成过程,这是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所必需的,从中可以了解到前人有局限性的认识,邓小平超过前人的独创性观点。显然,我们不要求、也无法做到把邓小平的语录背下来,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任何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其形成是自然渐进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在渐进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局部质变,即有观点成熟上的飞跃。应该掌握这样的“门槛”。邓小平第一次提及这个问题、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党的会议第一次提出这个理论,则是应该把握的知识点。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不学习知识整体,我们就无法去粗取精、进行筛选;不衡量各知识的份量,就无从提炼出最有价值的知识点。当然,这样就产生了若干“第一次”类型的题目,在这里应该重申:不要象中学生那样,整理个关于“第一次”的卡片,死记硬背。 例如:在论述某个观点时,教材中一般使用若干个自然段落作全面展开,而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表述,必然是提纲挈领,是这个自然段内容的高度概括。我们必须经过阅读和理解,先认识这一观点的分析角度和段落层次的划分依据;然后把握各个段落中每句表述的中心,明确它们是怎么组合起来说明本自然段第一句的。经过这样程序,我们笔下记录的、头脑中记住的也许仅仅是第一句表述,但是心中有数,知道一旦需要,如何去展开,去演绎。显然,这种胸有成竹,绝不是直接摘录第一句表述、死记硬背第一句表述所能够奏效的。 以上我们仅仅是以所谓“第一次”、“第一句”为例,说明归纳方法作为科学的思维方法之一,在复习应试中的应用。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考生长篇大论地抄写教材,一些考生成段成段地背诵教材,仿佛抄录了、背诵了,就等于记住了。实际上,往往临场发挥时,稍一紧张,略一分神,就卡壳了,什么也写不出来了。这样生吞活剥,费时费力,效果与投入相差太大。究其原因,是学习复习不得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方法,不应该只作为我们应付哲学考试的概念和范畴,而应该切实成为我们的学习方法、复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