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bxq小妹,你的宝黛爱情那个课题我也很喜欢啊,我也写过一篇东西,看对你有没有参考的作用?
谈宝黛爱情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可以说是《红楼梦》全书中最主要的情节线索。从第一回一僧一道携一块“鲜明美玉”到世间“造劫历世”开始,“就勾出了多少风流冤家来”。
顽石之可爱,在于他的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而拥有绝代情痴的诚挚磊落;草木之情意,在于她虽面临风刀霜剑也不改孤标傲世的执着情怀。宝黛性格与观念上的契合,使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相知相恋的有情人,偏偏这种性格和观念为世不容,与“礼”相左,因此很自然地让他们陷进了有情却无缘的境地。宝黛两人作为勇敢的反封建的判逆者,对儒家那一套“男尊女卑、贵贱有别、君臣父子”的伦理规范全部断然否定,同时自已本身也被当时的统治者所否定,他们的爱情注定为世不容,空留千古遗憾。
宝黛的爱情以不如意告终,我认为原因有三个。除了当时社会礼教制度对他们的不认同,以及宝黛两人反“常规”的性格和观念之外,这出悲剧的的主要表演者宝玉的多情和黛玉自身不太健康的身心,也是造成这出悲剧的主因。
一、不合“礼”的“木石前盟”——注定的悲剧
宝黛爱情是悲剧还是喜剧,关键在于当时的社会是否认同他们是“有情人”同时也是“有缘人”。当时的封建婚姻制度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当时的人们言行必须合乎礼法道德的规范。背经叛道的言行是世俗所不允许的,在择偶时考虑的是婚配的礼节是否合法,男女双方是否门当户对,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家族的利益是否有助。不可否认的,具有判逆性格的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在当时的反人性的、不合理的制度下注定就是个悲剧。
宝黛的爱情,始于第一次的见面而终于“焚稿断痴情”。曾看过刘梦溪先生的《〈红楼梦〉爱情探微》一文,说 “众姐妹搬入大观园时”那时的情谊“只是少年儿女之间的纯真友爱,不包括爱情的成分在内。”认为宝黛爱情始于搬入园里后,“爱情的种子便开始在宝黛童稚心灵深处萌发”。对此我总是不太能够接受。宝黛首次见面的风波,两人心思的默契和初见却如重见的熟悉感,正是两人一见钟情才有的情感,《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本很混乱,黛玉初见宝玉时的感觉也不觉他是个孩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而且不久后进京的且年纪不过比宝黛大一两岁的宝钗更是很成熟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决不似一个孩童所应有的行为特点;几乎在同时,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及与袭人初试云雨情这些事件更不是一个“孩童”所能做到的。种种这些,都说明了宝玉和黛玉已是深晓人事,产生的感情也绝非只是“少年儿女之间的纯真友爱”那么简单。当然,搬入大观园后,由于姐妹们时常在一起吟诗作乐,宝钗和袭人的诱惑又无时无处不在,所以黛玉的“吃醋”、“使小性子”等性格更为明显,让人更容易感觉到两人间的爱情并非友情。
试看一下宝黛周围的人吧!首先是关系最为密切微妙的宝钗,她才思博敏,自谓有“珍重芳姿”,虽然品格端方,也熟读非圣贤正经书的《西厢》、《琵琶》,然而其行止语气却并没有因看了“杂书”而“移了性情”,还每以“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等大道理劝诫宝黛;“英豪阔大宽宏量”的史大妹妹虽不如宝钗心思细密,然而也会不落俗套地劝宝玉说“该常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再看宝玉贴身的花袭人,虽也可以说是封建理念的“卫道士”,但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和利益,(这个天下第一可恶之人,不痛批她实在难解心头之恨!)不仅劝谏宝玉“读书是极好的事情,不然就潦倒一辈子”,还忧虑着宝玉周围“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生怕一旦“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完了,她的心也就白操了。围着宝玉的小姐丫环们尚且如此,更不论处于管制阶层的“老爷、太太、老祖宗”们了,他们就算是再疼爱珍惜这个拥有美玉般容貌的儿孙,为了家族的声名和利益,为了能让宝玉更好地“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们还是会为宝玉选择拥有“停机德”的、门当户对的宝钗,而“咏絮才”在他们看来是不值一文的,理应予以摒弃。黛玉的悲剧于是一幕幕地在众人的排挤中上演,宝黛的爱情于是终归落得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虚缈。
被一大堆“贤人”包围的贾宝玉,依然能坚持自己的思想,这不能不让读者由心里赞叹这个文学形象的可爱。在他生存于尘世的过程中,受到的教养和生活的环境都是很矛盾的:“圣贤书”上教导他应该成为一个“贤人”——心存忠孝、知礼明义的于国于家有益的人;别一方面他所处的环境却是毫无廉耻、腐败颓堕的一个频临消亡的家族。种种矛盾的结合让贾宝玉迷惘无所适从,于是他否定了一切他无法理解的人世间的道理,他唯一认同的只是还没有被世俗污染的女儿心。然而可悲的是,他否定一切人世间的道理,得到的结果必然就是受到人世间的遗弃,也就是说那个社会永远不会接受他。只要这个世道不改变,宝玉的出路是看不到任何的方向的。这也正是宝玉这个文学形象让我认为他不够完美的地方。
黛玉作为宝玉唯一的知已,两人相知相恋理顺成章。他们的爱情来自于本身的真情实意,具有人世间最让人感动的纯真,所缺乏的正是封建家庭最为看重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这样一种美好的,于时礼不合的儿女之情,按贾母的话说就是“孩子们从小在一处玩,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得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她。若是他心里头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这一段话,表面上是责备黛玉不该有那种自定终身的越轨思想,但事实上却让人们看到了她以前对宝黛的爱到底存有多少真情,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判了黛玉的死刑,也为以后宝玉的“悬崖撒手”伏下了祸根,结果也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白疼了宝黛两个她一向认为最爱的孙儿了。贾母嘴里说疼黛玉,做的一套却令人寒心,在她心里,黛玉一无宝钗所有的财富,二无宝钗稳重和平的性情,三无宝钗圆润健康的身体,她凭什么做贾府的宝二奶奶?她说的非常的明白:“只为有个亲疏”,而那些刚开始时存在的一点点外婆和外孙女儿间的亲情,在选择“宝二奶奶”的时候全给抛诸千万里之外了。而她疼宝玉,也是为了家族有一个理想的继承人而已,如果宝玉不能成为她心目中理想的继承人,那宝玉在贾母眼里就和黛玉一样,什么也不是了,甚至连仅有的亲情也不复存在!看那些被她忽视了的其他儿孙如贾环贾琏便是。
贾母有错吗?她顾全大局,认为只有寄希望于“金玉良缘”,才能让家道复兴起来,才能让宝玉成为对这个家族有用的“美玉”,她会觉得自己有错吗?当然不会!而且那时候全世界的人们都不会认为她有错;凤姐有错吗?她从来都没有对宝黛爱情表示过丝毫的反对,最后事情发展成那样,她不过是顺着老祖宗的心思而行,为讨其欢心顺其意念而出其策,就算要谴责她也不过说她出计太毒而已。人们认为真正有错的,是那个不合“礼”的“木石前盟”的产生;是宝玉的不争气和不负责任;是黛玉为何要有那样的不合规矩的想法,以致让宝玉沉迷甚至想不开遁入空门。
于是在贾母眼里她如让吴王亡国的西施和让石崇亡身的绿珠;在宝玉眼里她就如“绝艳惊人”的昭君和“巨眼识穷途”的红拂;她的性格就如宁死不屈的虞姬和女中丈夫般的红拂;她的命运也如五美人一般的“红颜命薄古今同”!
不论怎么说,中国几千年文化造就的中国社会,人心尊孔敬孟,守着祖宗遗传下来的陈规旧例总是不舍得也不愿意去改变,哪怕明知是落伍的,更不会允许有人怀着判逆的心思“企图”闯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来。造成宝黛爱情的悲剧,究竟是世界存在着弊端有待于改善,还是宝黛两人(尤其是宝玉)的“行为偏僻性乖张”理应为世不容?对这后来之人早已自有公论。而对于宝黛那样怀着异样的心思,带着另类的言行的人,在当时必然会受到世人的排挤,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更是梦中说梦的痴言枉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