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黛反世间之道而行的结局——理想的幻灭 三十年来,看书哭过三次,第一次是童年时看琼瑶的《失火的天堂》,第二次是看司马迁《报任安书》,再有就是《红楼梦》。三次为书中的主角悲泣,无非是文章中语言的凄婉及情节的真切感人。三次悲泣同时也象征着我个人思想转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失火的天堂》对我心情的影响没有维持多久,我为女主角的命运除了遗憾没有再留下另外有价值的东西;《报任安书》让我看到了笔者为理想而活的伟大,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失火的天堂》不能长久让我感动的原因:就是前者所蕴含的情感上的局限性;而看《红楼梦》,我所感受到的不单是书里的悲剧,还有书外的悲剧,它给我的震憾远远超越了前面所说到的两个作品的综合——不!应该说是超越了我所看过的所有作品的综合! 首先说女主角给我的震憾吧。我可以因为宝玉的不够专情而怨恨,但实在无法因为黛玉性格上的缺陷而责备她。林黛玉处于她那个时代还能有那样的勇气表达自己的爱,还能为了爱投入自己的生命,以死抗议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不平,其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她所承载的已不单纯是儿女之情。千年来女子所承受的所有的苦难,说来话也太长,诉来也太累。我认为一句话可以道尽其中滋味:“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而女子的悲怨独有曹雪芹能理解其中的心酸,独有贾宝玉可成为让女子们引为知已的“千古情人”! 看《红楼梦》,且不说脂砚斋、畸笏叟等批者留下的诸如“哀哉伤哉”、“肠断心摧”、“血泪盈腮”等等感伤的字句,难道在世间还能找出一个看了《红楼梦》却不会鼻塞哽咽的人吗?曹雪芹的“还泪”之说,实在我看来还有其它意思:他“滴泪为墨,研血为字”,几乎把自己一辈子的血泪都给了读者,而读者读之心伤,也把自己真心的泪都“还”给了他了。曹雪芹付出一辈子的血泪,不就是为了揭示时事,警醒世人吗?能为他掉泪的人们,实际上也就是受了他警醒的人们。这就是他“看来字字皆是血”的巨著向人们索要的“回报”吧! 和宝玉一样,黛玉自身的性格与观念与那时期社会的现实环境格格不入,悲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他们两人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却又偏偏无力于改变这个现实环境。烦闷郁结于心从而形于外,于是一病一疯,最后一个看破遁入空门,一个是泪尽劳神早夭。对于他们来说,爱情是他们的全部,这也不并不是说明他们眼光狭隘,沉溺于儿女之情,而是在当时来说,他们无力改变现状,而且他们的性格又使得他们不苟同于儒腐的世人,他们追求自己与众不同的理想境界,对爱情的自由于是成了他们至高无上的追求,他们一方面执着地反世间之道而行之,一方面也以此不遗余力向传统挑战。“木石前盟”其实是符合人性的至真至纯之情,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制订了一大堆的道德法规,并要求其统治下的臣民们遵照执行,“金玉良缘”便是其中的一种,实际上,在人性浮现时,“金玉”之规虽也控制了人的行为,最终也不堪一推——于是宝玉和宝钗的“良缘”理所当然只会是镜花水月。 黛玉短短十几年的人生路程,为爱而喜,为情而哭,因感而伤,因思而痛。一生下来,就因母亲的早逝注定了她的孤苦的命运,注定了要寄居到外婆家而与表哥宝玉的相遇,注定了的命运和遭遇又注定了她的悲剧性的结局。如果她不会成为孤女,那么她不会有那么“小性”,也不会寄居到贾家;如果她开朗一点,或许她不会对自己的遭遇太过在意,也不会对宝玉的滥情终日悲疑自伤;如果没有上述种种的“注定”,她的悲剧性的结局便会改写,林黛玉也不会现在人们心目中的林黛玉,《红楼梦》也不会有那么深厚的感人的力量。一切看似那么理顺成章的情节,却又包含着多少旧时女子的心酸苦痛!旧时的“林黛玉”与“贾宝玉”是门不当、户不对的,旧时的“林黛玉”的小性子和病躯,让她与“宝二奶奶”的身份距离是那么遥远!她毕竟不是当今的“林黛玉”,所以她的咏絮之才亦不免受人摆弄糟蹋! 黛玉一出场,就以骄人的气质和妩媚引起宝玉心头的震动:宝玉是“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狠命摔玉,原因是神仙似的妹妹也无这个“劳什子”。黛玉是“便吃了一大惊”,奇怪宝玉怎会“眼熟至如此”!两人一见面,便惹起了相处的第一场风波,看似是孩童般的闹剧,其中也显现了宝玉的荒诞怪僻、与世不合的思想和他那任意不羁的性格,以及两人在情感上的契合。种种这些何尝不是暗示着两人爱情悲剧的开始呢?那通灵宝玉是众人的“命根子”,看来“金玉良缘”实际上是在宝钗还未出现时就已在众人心里扎了根;“摔玉”这一情节实际上是在暗伏着宝黛的感情会一路风波不断——不论是自身的还是外在的原因,而且一切风波都源于“玉”!这些因“玉”而起的风波还有以后的“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痴情女情重愈斟情”“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三回实际上就是宝黛钗三者情结的缘起和终止。识金锁三人关系开始矛盾化;第二次的“摔玉”也是宝黛爱情转折性的一个事件,经过这一事件,宝黛关系趋于明朗化;因金玉之说的另一信物“麒麟”而引起的矛盾则让黛玉真正明白了宝玉的真心,真正明白了她已是这场感情纠葛的胜利者。此后宝黛已有了心灵合一的默契,宝玉也渐渐专情于黛玉,他们的爱情已再没有宝钗夹杂于中间了,这可以从“慧紫鹃情辞试莽玉”一节得以更明确地证实。然而,两人比金更坚、比玉更贵的爱情竟不为世所容,宁不让人“肠断心摧”、“血泪盈腮”! 黛玉体弱多疑,这是她的致命的缺点。她“病如西子胜三分”,是身体不如人;她“小性、行动爱恼人”,是性情不如人;她自定终身、读《西厢》效莺莺之举,是行为思想皆不如人,诸如此种种也就决定了她的悲剧。她孤高的性格因“目下无尘”而不如宝钗的“大得下人之心”,容貌更是被公认为“多谓黛玉所不及”。面对着宝钗在众人心目中的可爱程度后来居上之势,宝玉更是不争气地艳羡宝钗的冰雪肌肤,黛玉怎可不疑,怎可不悲?而随着情节的发展,大观园的落成、宝玉受谕入住园中得以继续混在姊妹丛中、元妃赐物暗示宝钗与宝玉的关系……种种、种种,黛玉怎能不心乱心伤!在鲜花著锦的最盛时期,实际上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归宿已经定局了。我在初读《红楼梦》时也曾怨黛玉为何不开朗一点,不圆融一点处世,然而在深思之后,想假如黛玉真能做多八面玲珑,她还是宝玉这个情痴眼里的黛玉吗?还会是我们这些读者心里的黛玉吗?情到深处必以死作结,“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使我又想起一句话:“当为情死,不当为情生怨”,黛玉的含恨而死,她怨的一定不会是宝玉,怨的是什么,所有的读书之人心里一定都雪亮的很!如果她怨的是宝玉,那她一定也会有悔,有悔的爱情必定只是单方面的付出或是情意不够深厚时才会有那种情况,那么宝黛的形象和她们爱情的意义便要大打折扣了。然而事实却一定不是这样的,只要看“心迷活宝玉”和“颦卿绝粒”这两回事件,就可以感受到两人的爱情已经到了非死不可分绝的地步了。 林黛玉既然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情况下, “美人巨眼识穷途”,处于那个时代那个环境的她只能以死作最后的抗争,以香消玉殒告终;而不够专情的宝玉在失去一个又一个自己所钟爱的、同时又是真爱自己的生命后,“美中不足今方信”,终于领悟到悲剧根源所在,绝望地、勇敢地、决断地“悬崖撒手”了。 四、结语 宝黛的爱情终以不如意告终,宝玉和宝钗的结合以黛玉的牺牲作为代价。虽说宝玉是在心神迷乱的情况下受摆弄的,但事实却总是令人伤感:真爱他的人总是没有好结局;他对自己最爱的黛玉竟连最后一面也不得见;他最后也还能与宝钗“齐眉举案”并且“方信金石姻缘有定,自己也解了些”!可见从小到大念的圣贤之书终归还是在他的脑子里产生了影响。宝玉的思想始终没有脱离圣贤书的桎梏,明明心已死,还理什么人间的恩情呢?可见悟的不是很深。既是能中个举人报答父母生他一世,那尽可以为了这些恩情再图个日后的大出息,那时尘缘全了,再出家不迟。 然而,只要那个社会的制度还在,他还是不能在世间长久的,黛玉的死他始终不能真的解开,他始终还是不能在经受了那么大的劫难之后再融入到这个让他彻底绝望了的世界。而“方信金石姻缘有定”也不过是一时的自解而已。他的本性不会允许他没有了黛玉晴雯一类人后还能好好的生活,既如此,他的出家也是势所必然了。这一点就算是续书者再怎么想撰写不同于曹雪芹原意的另外的情节,甚至想把《红楼梦》的思想作改头换面地删改,从而使之成为封建社会的赞歌,也是不能避免的结局。因为情节发展到八十回,宝玉的反叛性格已经定型,黛玉的深情执着也已经深入人心,徒作违反人性的“修正”,只会让后人看到续者的拙劣,徒招千古嘲骂之名。 曹雪芹一再明言,此书是为“闺阁昭传”而非“伤时骂世”之作,又言全书“大旨谈情”。作者的良苦用心即使瞒得一时,却也为知音者了解,谁能解出其中心酸味者,即为作者知音。特殊的生活经历让曹雪芹对人世间之道感受得非常透彻,以他的神来之笔,一字一句皆有深意,他又怎能仅仅为“儿女之情”而伤怀?他制造出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和情感婚姻悲剧,明白的读书人都会了解到其中的深意,明白这里面以情寓意,包涵着另外更为深刻的思想主题。“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不止是石头(作者在书中多次自称为石头或蠢物)仅为一女子的逝去而深感遗憾绝望,更是对世间之道的控诉和对众生朦然不觉末世已经来临的悲哀!在末世降临时,为官的、富贵的、无情的、痴迷的,都不会因自身的才华和意愿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更别说改变历史的命运了。曹雪芹以心血演就的“红楼梦”正是让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宝黛的爱情悲剧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书内的悲剧暗寓着书外的沧桑,这便是《红楼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