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采用不正当的营业收入确认的手法,提前、迟后、虚假实现营业收入,实属传递虚假会计信息,误导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营成果、竞争能力、现金流量等判断错误,并给企业造成潜亏,其后患无穷。 利用补充营销协议,掩盖退货等的风险;采取不正当促销手段;提前开票;“包装”非营业收入等的手段来粉饰营业收入,给国家、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员工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 1.企业营业收入、经营成果失真传递了虚假的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债权人等对企业经营情况的正确判断,严重损害他们的长远利益。 2.企业和经营者在形式上得到国家、投资者等各方面的好评,获得“丰硕”的经济利益,如奖金、年薪等。 3.掩盖企业的经营成果、竞争能力、现金流量的实际情况,给企业造成潜在而严重的风险危机,给国家、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员工造成不可预想的后果,国内外很多破产案例都反映出类似的问题。 4.“借鸡”生蛋,丢卒保车,实现上市筹措资金或保住不退市的手法,多半在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公司中实施,鸡和蛋、卒和车都是国家的,取舍都不痛心。为了保住上市保脸面,可以损害国家及其他方面的利益。 5.截留营业收入“以丰补欠”也同样是传递虚假信息,同时影响国家的税收收入和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三、对虚假会计信息需求者、供给者以及需求、供给的环境因素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 (一)虚假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动态分析 有需求才有供给,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规,会计市场上有虚假产品说明有市场需求,他们是:上市公司、股票二级市场庄家、某些地方政府及公司的大股东。 1.虚假会计信息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需要虚假会计信息,主要为了包装上市、筹措资金、供给支配。上市后为企业、大股东、庄家带来更多的利益。巨大利益的诱惑,上市公司深感虚假信息的重要。 2.虚假会计信息与股票二级市场庄家。庄家需要虚假会计信息,其动机为谋私,即可随意操纵股价从中谋取暴利,又可为上市公司树立形象,既讨好上市公司,又中饱私囊。但在多数情况下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3.虚假会计信息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有责任发现和制止企业舞弊,出于地方利益、官员升迁以及获得政绩的强烈欲望,使得地方政府客观上存在与中央政府的矛盾,而地方政府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小圈子,因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充分就业、社会稳定都与政绩考核及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虚假会计信息即“帮”企业发展,也为地方政府创造政绩。所以地方政府也是虚假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4.虚假会计信息与大股东。在我国“一股独大”广泛存在的前提下,再因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股东也成了虚假会计信息的需求者。直接动机就是为己谋利,多数情况下损害小股东利益。 (二)虚假会计信息供给者的动态分析。 由于需求巨大,供给才源源不断,供求都有利益所得,所以不惜冒风险“制假”“买假”“卖假”。 1.虚假会计信息与经营者。经营管理者之所以“制假”“卖假”,也同样与其谋求经济报酬、职位升迁、社会地位、名誉成就等动机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角度说,他们既是虚假会计信息的潜在需求者;又是供给者,扮演双重角色,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对虚假会计信息的供给远大于对他们的需求,因为在供给的同时,他们就知道带给他们的将是莫大的好处,可以说他们是最大的虚假会计信息的供给者。 2.虚假会计信息与财会人员。平日常把财会人员当作“制假”的罪魁祸首,事实证明是不公平的,会计人员在虚假会计信息供给者当中充当的只是“替罪羊”的角色。因为在没有管理当局指使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很少为了公司和自己的利益冒这个险,因为作假的风险成本远大于他的收益。然而事实证明,部分会计人员与虚假会计信息之间确实有脱不了的关系。部分会计人员之所以敢于违背职业道德,违背初衷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其动机就是要保住饭碗,不至于失业。在“下岗”和“造假”之间,会计人员不得不忍气吞声,违心充当经营管理者任意摆布的工具。但客观上会计人员也属于虚假会计信息的供给者。 (三)影响虚假会计信息需求、供给的环境因素分析: 1.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会计适应经济环境而产生,又随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等环境变化而变化,会计环境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制约着会计工作的各项成果。市场对虚假会计信息之所以有如此潜在的巨大需求,这与外部环境对其深远的影响是不可分割的。首先,相关法律、会计准则、法规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使虚假会计信息需求者、供给者有机可乘,抓紧机会钻法律、法规、制度的空子,在会计信息上大做文章,故意歪曲践踏会计原则及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其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目前尚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虚假会计信息的蔓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再有监管弱化,独立监管难独立,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述环境不改变,虚假会计信息的需求和供给很难遏制住。 2.内部环境因素分析。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但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虚假会计信息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主要受内部因素影响。首先,经济利益的驱动是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了,但外面的腐败思想污染着人们的头脑,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利益的驱动下,“造假”的需求者、供给者总要以身试法。其次,经营管理者、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欠缺,综合素质不高也是主要原因。再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企业内部控制缺乏,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也在不同程度上为“造假”顺利通行开了绿灯。 四、综合归纳财务“造假”根源 通过对虚假会计信息需求者、供给者,以及需求、供给的环境因素分析和揭示财务“造假”的各种表现形式,综合归纳财务“造假”根源有以下几种: ⒈为了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⒉财经法规、会计制度、规范程序缺乏系统和连续性,缺乏实施细则和可操作方法的支持; ⒊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成中突出了营业收入和利润指标,约束和激励机制突出了激励,弱化了约束,即“造假”的风险成本太低; ⒋监督、检查、审计工作开展不够得力; ⒌内在机制---企业内部控制弱化; ⒍受到初级市场经济的经济环境影响; ⒎缺乏诚信教育和诚信度,找各种“原因”,自以为合理化; ⒏立法、执法、守法滞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⒐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地方主义; ⒑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和理,改造工作起步晚速度慢,成效不够显著。 五、遏制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 (一)针对利用法规、制度、准则等不完善,不系统等自身存在的问题防范财务造假措施: 1.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快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完善、配套工作,堵塞漏洞;制定实施细则、操作办法、业务手册;组织专家组建业务技术援助机构,结合案例指教公司董事、监事、经营管理者、财务人员等。如:在总结各种操纵营业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会计准则---营业收入的确认;国资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抽调专家组建相关业务的技术援助机构,定期发布援助公告,或结合典型案例邀请相关人员组织现场学习交流等。 2.针对制法、执法部门和经济实体,加大开展普及和执行法规、制度经验交流活动。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权力和垄断部门结合经济实体制假案件时有发生。如为了政绩完成利润指标,权力部门指使企业潜挂费用,然后在清产核资时给予核销,即减少国家权益,涉及到所得税溢税问题,则无人问津。所以提高制法、执法和经济实体执法水平,其影响作用可想而知。 3.提高监管部门、监管人员学法、执法水平,加强监督检查。 ⑴提高对学法、执法重要性的认识。⑵自觉学法,认真执行。⑶落实独立实施监督检查。⑷秉公执法,不为私情。⑸组织学法、执法后继续教育。 4.全方位开展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工作,提高相关人员执法、守法的自觉性。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人类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更是执好法、守好法的前提条件,所以要对国家公务人员、企业董事、监事、经营管理者、全体员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人类诚实的教育。必须从认识、组织、人员、设施、内容、制度、检查、考核等方面得到落实,才能有效开展起来。 5.在一定的范围内加强对违规、违纪问题向社会公布的力度。 社会大众的监督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对违规、违纪问题向社会公布,再次扩大其内容、范围、载体、频次,为掀起全社会执法、守法新潮,定会起到很大的轰动效应。 6.进一步落实政务公示、公开制度,针对不同的层次和人群,采取不同的形式公布法规制度,解答执法、守法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到政府部门(特别是少数税务部门)咨询法规内容、解决疑难问题等,遇到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情况,时有发生。说明政务公示、公开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另外政务公开、公示严防形式化,要针对不同的层次和人群采用不同的形式,即个性化服务。 7.从严执法,严加惩处。 (二)针对操纵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进行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 1.用“细节决定成败”(王中求著,2004年经济日报1-5月份连载)的精神,反复学习、贯彻、讲解、示范,运用营业收入确认会计准则、存货计价准则以及相关会计制度;针对各种交易、各种案例,总结运用执行准则、监督执行准则的具体方法。 2.各监管部门加强对业务收入确认的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执行任何与此相关的监督、检查,都把它作为工作重点。 3.改进、完善监管、审计工作方法,发现甄别预警信号,及时披露。 ⑴改进、完善方法:①牢记“现金为主”,鉴别单证真伪;②提防“询证陷阱”,倡导眼见为实;③关注“物流信息”,避免“重帐轻物”;④千方百计争取扩大外调查证权限;⑤维护监审工作的独立性; ⑵发现、甄别预警信号:①应收帐款的增幅大于营业收入的增幅;②计提巨额的坏帐准备;③营业收入与生产经营能力的比例失调;④与客户发生套换交易;⑤营业收入主要来自关联户;⑥营业收入与经营性现金流量背离。 4.改革以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企业和政府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企业为例:国资委已调整完善了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如基本指标:⑴年度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⑵任期内资产保值增值率和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以上指标确定以盈利能力和资产保值增长值为着眼点,反映企业营运能力、规模实力、发展能力、社会贡献等。另外还确定了非财务指标:专利数、储量、实物量、技术、安全等。 5.为各级政府部门创造率先垂范、守法、执法的良好环境。 6.完善、加强、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7.尽快落实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三角”制约机制。 我们应当看到,财务造假并非我国会计市场上独特存在的现象,也并非不可救要,国内有,国外也有,国内在治理,国外也在治理。虽说财务造假不能永远彻底消灭,但是只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开展围剿造假大战,就能将其有效的遏制住。 引文注释:王中求著,2004年经济日报1-5月份连载 (注释1)母公司为海化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有烧碱、纯碱出口权。子公司为碱业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烧碱、纯碱,计划2003年上市筹资,预审盈利水平达不到上市发行股票的要求。 (注释2)胜华陶瓷有限责任公司隧道窑改造工程。 (注释3)精密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注释4)母公司为渤海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甲子公司为冶金矿山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乙子公司为皮带传输机专业生产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经济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2、 荆新、刘兴云:《财务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3、 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中级会计实务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三版 4、 耿建新、宋常:《审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说明:本文中多数案例是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发现总结出来的,情况属实,并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但受约于执业规范要求和对被审单位的承诺,具体企业名称和数据在本文稿中进行重新设计,即不是原始单位和原始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