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作品选读(古代、现代)都不难,而且学的很有兴趣,老师也不错,特别是古文选一二,我几乎每篇都背了。
(心蓝的话:不好意思JUNYU,美学概论的模拟题一第三页已经贴过了,来不及告诉你修改,我自己重新编辑了你的这个帖子.希望你别介意.
看到你们几位常来,大家一起交流最新情况,了解课程信息,感觉非常好.
希望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看来你对中国文学非常有兴趣,记忆力也一定很好,要向你学习.)
对不起,我把文艺心理学看成美学了,现贴一套文艺学的模拟题:(我觉得文艺心理学和美学也是汉语言专业必不可少的选修科目,大家认为呢?)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 、 和 。
答案: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 在《姜斋诗话》中提出了“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的观点。
答案: 王夫之
3、 是一切文艺作品接受的起点。
答案: 审美感知
4、“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是 的观点。
答案: 克罗齐
5、 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别,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中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之后的“第三种力量”或“第三种思潮”,该心理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
答案: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6、在审美体验中艺术家往往产生两种相反的内心意向: 和 。
答案: 内化意向、外化意向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所创立的叙事体戏剧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对 |错 |
2、按照识记的目的可把记忆分成两大类: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对 |√错 |
3、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为了反对传统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静态、片面的分析而提出了“心理场”的概念。
√对 |错 |
4、20世纪80年代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提出了审美心理生成的“积淀说”。
对 |√错 |
5、和谐是审美理想的终极追求。
√对 |错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妙悟说
答案:
“妙悟”原本是禅家的概念,宋人严羽将这个禅学概念借用来解释对于诗道的认识,把对盛唐第一流作品进行揣摩、品味、涵咏的过程叫做“熟参”即“悟”,而一旦参透并悟出了诗道中的奥妙,达到了圆融透彻的自由之境,便是“妙悟”。
2、审美情绪
答案:
审美情绪是在审美情境下,人对于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能否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人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产生的情绪反应。
3、心理图式
答案:
所谓接受者的心理图式,是说任何一位文艺接受者,在接受文艺作品之前,都已先在地拥有一种能够接受文艺作品的内在心理结构。他的心理不可能处于一种“白板”状态。
4、内觉体验
答案:
内觉体验是一种尚无法用明确无误的形象、语词、显形思维或动作表达出来的心理感受。它有认识而无定形,有过程而不具表现性,有体验却不能准确加以分析。生动、质感却又是模糊不稳定的,往往是局部的。与定型的话语或艺术成品相比,是一种前感知的相对朦胧的体验。
5、民族文化心理
答案:
民族文化心理是指一个民族表现于文化特点上的共同的心理状态,是民族诸特征中最突出、最具持久性的因素,对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作用。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审美感知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
(1)新鲜感。
(2)独特性。
(3)整体性。
(4)恒常性。
2、审美理想有何功用?
答案:
(1)审美理想导引着艺术走向完美。
(2)审美理想导引着审美体验趋向诗意。
3、迷狂作为一种强烈的情感心理活动,有何心理特征?
答案:
(1)它以激情的强化作为标志。
(2)迷狂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创作突发。
(3)迷狂状态可能与精神病症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相似之处,但是二者是截然有别的。
五、论述题(本题15分)
试论中西文艺心理学的对话与交融的意义。
答案:
(1)中西文艺心理学的对话与交融,有助于我们用一种更宏观的比较视野来重新审视、发现中国传统文艺心理学。
这里所谓的“发现”,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寻找、确立本民族文艺心理学在建构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中的应有地位;另一方面是指发现本民族文艺心理思想和西方文艺心理思想之间的“间性”与异质之处,从而以西方文艺心理学为参照来更准确、完整地认识自己的传统。
(2)中西文艺心理学的对话与交融,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加理智、清醒的态度来借鉴、改造西方现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中的积极成果,促进西方文论话语的“本土化”。
合理地借鉴西方现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中的有益成果,一个必要的理论前提是坚执自己本民族的“根”,立足于中国传统文艺心理学的深厚根基和当下文学创作实践,在对话、交流中互相调整、互相包容,既要大胆吸取西方的合理资源,又要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传统去迎纳、充实这些资源,从而创造性地建构能为我们民族、我们时代所用的文艺心理学范畴、命题与观念。
(3)中西文艺心理学的对话与交融,有助于我们用一种更开放的心态来传承、激活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传统,推陈出新,促进古代文艺心理学的现代转换。
与西方文艺心理学,特别是与西方现当代文艺心理学的对话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对话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与建构。中西文艺心理学之间的对话不是东腔西调,自说自话,而可以体现为一种建设性的融通。对话即互释互补,基于不同文化体系框架和学理背景的两种传统文艺心理思想互相阐释、互相发明、互相借鉴、互相补充。
[em0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0-31 13:51:5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