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答题要求:字迹工整(字迹潦草明显不清的要予以扣分直至零分处理),分析合理,说理透彻,结构清晰,适当结合实际,有自己观点。
1.题目:
《六瓶“三株口服液”要了一条人命》
“三株口服液”本是国内一著名保健品企业生产的名牌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是才领风骚没几年的“三株口服液”,而突然永远的销声匿迹了。其起因是:一位高龄而且有严重糖尿病患者,作为“三株口服液”的受众前去购买三株口服液时,询问销售人员“有糖尿病能不能服用”,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买了六瓶,当服用三瓶后,发现糖尿病情加重,于是再次进行咨询,但是该厂负责销售的人员回答“这是排毒作用,不用吃药”。于是老大爷继续服用,一命呜呼。
当死者的家属找到该厂时,财大气粗的厂方认为其产品是由水、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原材料合成,根本不可能置人以死地。于是在事情发生后的4个月时间里,对此没有给予重视和处理。后来死者的家属开出医院死亡证明上诉到法院,成为我国第一起保健品置人死亡的民事诉讼案。经法院判决,判“三株口服液”赔偿死者家属26万赔偿费。这笔钱对于“三株口服液”来说,本是九牛一毛,但是记者在采访法官时,得到一纸判决书,于是全国各地的媒介同时炒作,一时间,各地的经销商纷纷退货、退合同。诺大“三株”集团顷刻之间倒闭了。请问:
(1)三株集团在整个事件发生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2)如果当时你是公共关系部长,应该如何在事情发生的初级阶段抓住问题做好危机公关?
2.题目: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大战”(经典案例)
1978,与可口可乐公司竞争几十年的百事可乐公司第一次夺走了可口可乐公司已保持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领先地位,在国内销售中荣膺冠军。
面对败局,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了全面改革。它首先开发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新产品——“节食可口可乐”,进而又着手改良使用了近一个世纪的老配方,研制出更为柔和爽口的新配方。为此,公司从1983年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两种配方的消费者意向进行了历时18个月、涉及19万多名消费者、耗资400万美元的大规模的品尝试验。这是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产品调研。结果显示,受试者对新老可口可乐的选择比例是61:39,即新可乐的选择率高于老可乐22个百分点。1985年4月,公司决定把产品投放市场,在两个月时间里,一多半美国人品尝了新可口可乐,其中35%的人打算继续购买,这比上市前的调查结果更令人鼓舞。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出于对老产品的饮用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感情依恋,很多消费者接受不了新配方取代老配方的做法。他们有的组成怀“旧”团体,还有很多人来电话要求恢复老配方。到6月,已有不少人对新配方采取了消极抵制行动,舆论形成了不利的潮流。可口可乐的包装商们称,这样下去,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被百事可乐夺去市场。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公司在7月恢复了老可口可乐的生产。几天里,致谢的电话电报如潮水般涌来。公众的反应是空前的。到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庆祝它的100周年纪念日时,可口可乐已在与百事可乐的新一轮竞争中取得了根本的胜利。
问:
(1)该案例反映了哪种公关活动模式?使用了何种方法?
(2)请详细阐明该案例中所包含的公共关系理论。
3、题目:
别开生面的庆典活动
一天,美国某连锁店的公司总部办公楼前,鲜艳的彩旗在微风中轻柔地飘拂,争奇斗妍的鲜花传递着温馨的情意。络绎不绝的人群纷纷涌向这里,里里外外挤得水泄不通,记者的镁光灯不停地闪烁,一场别开生面的庆典活动在一种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
那一天,是该公司开业三十周年的纪念日。为了使这次纪念日的庆典活动在公众心目中产生轰动效应,培养员工对本公司的认同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公司总裁和有关人员经过精心谋划,确定这次庆典活动以“内求团结、外求发展、提高知名度、管理上台阶”为基本宗旨。
这场庆典活动奇就奇在亮相的第一个节目:公司总裁将为一位在公司连锁店门口擦了二十五年皮鞋的老黑人举办一次活动。在有色人种遭歧视、受凌辱的美国,这无疑是一个颇具影响的事件,引起了新闻界和广大公众的好奇心,尤其是黑人们更是普遍予以并注。
华丽的大厅响起了一阵阵美妙的鼓乐声,总裁恭恭敬敬地端起酒杯说:
“女士们、先生们,承蒙诸位莅临本公司开业三十周年庆典活动,敝公司不胜荣幸。请允许我代表本公司的全体员工及我们的‘上帝’,向这位在商店门口擦了二十五年皮鞋的老人表达我们最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愿老人家健康长寿。然而,今天仅仅为老人举杯祝福仍难以溢表我们的心愿”说着,总裁在众目睽睽之下蹲下身子,请老人坐下,亲自为他擦亮脚下的皮鞋。这突如其来的举动顿时令这位含辛茹苦、饱经风霜的老人老泪纵横,来宾们群情沸腾,欢声四起。翌日,美国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多角度、多层次地将这一庆典活动辐射到全国各地,轰动了整个美国。
这家公司颇具特色的开业三十周年庆典活动,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该公司的知名度,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还极大地调动了公司员工们的积极性,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此后,该公司的营业额扶摇直上,利润成倍增加。
问题1:请说明该案例反映了组织者什么样的公关意识?
问题2:该案例属于什么样的公关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