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鹏飞(北京特派员) 备受关注的《物权法(草案)》预料将在今年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姜恩柱指出,各方对如何保护国有财产、如何体现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实行平等保护原则的争议,是人大常委会在七次审议草案后才通过的重要原因。 姜恩柱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了《物权法》的立法背景和过程。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公开阐述对物权保护的立场。 对于《物权法》为何得经过七次审议,创下中共立法史的纪录,姜恩柱表示,该法律涉及各阶层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政治性、政策性和专业性很强,社会各界非常关注,因而必须谨慎进行。 他指出,法律“事关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上各方意见分歧,凝聚共识需要一个讨论协商的过程。 以北大法学院法理学教授巩献田为首的反对者,在2005年发表公开信指责草案违背《宪法》,导致草案临时没有交给去年的人大表决通过。 据香港媒体报道,反对《物权法》的数十名退休官员和理论家,3月3日在全国政协开幕之际,于两会会场附近召开研讨会,抨击《物权法》破坏现行《宪法》的基础,使少部分暴富阶层非法侵吞公产的行为合法化。 报道称,已有三千多人联署上书反对《物权法》,其中包括退休高官将领、专家学者及民众。 由于反对者指责《物权法》“违宪”,姜恩柱从社会主义获得《宪法》保障入手,着重强调公有制经济在《宪法》中的“神圣”地位。 针对新华社记者提问,《宪法》关于“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定与关于“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不一样,前者有“神圣”而后者没有,是否意味着《物权法》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给予平等保护不符合《宪法》规定,姜恩柱采取了平衡的说法。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