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特最初把《哈利·波特》卖给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时,只卖了2500英镑,那时谁也没有想到,如今这个故事已经拥有了千亿美元的身价。里特从书、电影版权和商品销售权里分账,至少已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回报。有人称之为“最幸运的经纪人”,也有人称之为“为罗琳变出数百万美元的魔术师”。
1996年8月的一天,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的编审巴里·坎宁安收到了一个棕色信封,里面装着一份书稿。读过之后,他知道:改变童书世界的作品出现了。他开始试着弄懂书中提到的“魁地奇”“魔法石”——是的,那就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随后,当他与罗琳见面时,只用了五分钟时间就签下了《哈利·波特》前两部的出版协议。后来罗琳生动地比喻道:“如果没有巴里·坎宁安,哈利可能会一直在他住的碗橱里,日渐憔悴。”
签订《哈利·波特》的协议时,巴里刚加盟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该社因他的到来特意成立了儿童文学部,就此捡到了一个大宝贝。遗憾的是,此后不久巴里就离开了,自己成立了“小鸡棚舍”出版公司,专事儿童文学的挖掘(现已转卖给《哈利·波特》的美国出版商)。虽然没有写过一本儿童作品,但巴里早已被视为英国儿童图书出版的旗手。

全球神话的缔造者:学院出版社(Scholastic)
如果没有美国人,《哈利·波特》可能只会在英国风行,而后者的出现,将之推广到了全世界。
1997年,里特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美国版权卖给了学院出版社,售价达到10万美元,创下了美国童书版权的纪录,由此轰动大洋彼岸。随后,作为世界最知名的童书出版社,学院出版社开始了标准的商业运作,利用访谈、评论、发行系统、附赠商品等一系列公关、营销技巧,为书的出版造势。这些招数收到奇效,《哈利·波特》成了家喻户晓的图书,在美国一炮打响。拥有了美国市场,就等于拥有了全球市场的主要份额,从此,《哈利·波特》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推向银幕的人:大卫·黑曼(David Heyman)
可以说,有一大半“哈迷”是通过电影结识《哈利·波特》的,视听手段的最神奇之处在于,能把纸上的凭空幻想变为银幕中的“现实”。《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已创造数十亿美元的票房,它的幕后推手就是大卫·黑曼。
1997年的一个星期一,黑曼的秘书尼莎·帕蒂(Nisha Parti)转交给他一本新出的图书,告诉他自己整个周末都在读。黑曼只看了几页,就疯狂地喜欢上了它。他花了一整晚读完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随后联系好莱坞的华纳兄弟公司,拍板买下了这本书的电影版权,向罗琳支付了百万美元。后来,他又陆续签下了《哈利·波特》所有图书的电影版权。在拒绝了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之后,黑曼带着一套英国的班底,开始了《哈利·波特》在银幕上的神奇之旅。

念”《哈利·波特》的人:
斯蒂芬·弗莱(Stephen Fry) 吉姆·戴尔(Jim Dale)
对国内的读者来说,很少有人知道,《哈利·波特》每一部书都会推出“有声版”。英国著名演员斯蒂芬·弗莱和美国演员吉姆·戴尔,分别为英版、美版的《哈利·波特》录制了朗读磁带和CD。其中,斯蒂芬·弗莱更是一位神奇的人物,他为书中的两百多个角色设计了多达165种声音!这种天赋连罗琳都为之惊叹。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有声版问世当年,弗莱就借此赢得了英国的“有声电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