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位于兴平市市东约15公里渭北高原上的南位乡 (古称茂乡),故名。它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是西汉诸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汉代,此处叫槐里。当时名士东方朔来到这里,发现这里风水极好。此处土地平旷,南望秦岭,北依群山,气象开阔。加之槐里之名带有 “ 土 ” 字。中央戊己土,天下之中央。刘彻闻听非常高兴,便将山东的崂山赏赐给东方朔,让其在那里静心修炼。 茂陵的修建起于公元前139年,前后历时53年,是西汉诸陵中修建时间最长的一座陵墓。 以刘彻的功绩和威望,如果能在死后陪葬在他的陵旁,一定是了不超的人物。从陪葬的人物来看,茂陵的陪葬者均具有传奇般的经历,这是西汉其他帝陵所不能比的。 茂陵的陪葬墓有李夫人墓、卫青墓、霍去病墓、金日磾墓、霍光墓。 李夫人墓又称英陵、集仙台、习仙台,位于茂陵之西。李夫人,是西汉音乐家李延年的妹妹,本是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对其容貌,有诗描述道: “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 这也是典故 “ 倾国倾城 ” 的由来。此女子入宫以后,不久便患病卧床不起。她有句名言 “ 妇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爱驰而恩绝。 ” 在她死后,刘彻下令将这位倾城美女陪葬于茂陵。 卫青墓,位于茂陵之东。卫青,山西临汾人,曾七次带兵打击匈奴,被封为长平侯,大将军。此人原为平阳公主的家奴,后因其妹卫子夫得宠于汉武帝,摇身一变成了国舅,因平阳公主后来也下嫁给了他。 霍去病墓,位于茂陵之东,对他的身世前文已有叙述,这里就不再多说。 霍光墓,位于茂陵之东。他是霍去病之弟。此人做事以小心谨慎而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官拜大司马、大将军。武帝之后,他又先后侍奉过汉昭帝和汉宣帝,是中国史上少有的辅佐幼主而忠于遗命的权臣。因其功德,其陵园有不少是按皇帝葬仪的规格营建的。 金磾碑墓,位于茂陵之东。金日磾,原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后被俘于长安,他从14岁开始为宫廷养马,因忠厚体勤,且善于徒手格斗,被刘彻封为侍中, “ 出者骖乘,入侍左右 ” ,他可谓 “ 中华第一保镖 ” 。对他的起用,体现了刘彻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 汉阳陵位于咸阳市东26公里的渭水北岸原地上,是汉景帝刘启的陵墓,因地处弋阳县境,故名阳陵。与他一起合葬的皇后叫王女志,她生有一子,即后来有 “ 雄才大略 ” 之你的汉武帝刘彻。 汉景帝刘启,生于公元前188年,卒于公元前141年,终年47岁。他是汉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17年。 汉景帝在位期间,继承了汉文帝之举,推行 “ 轻徭薄赋 ” 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汉景帝有着极佳的政治风范,古人评价说: “ 景帝即位,因修静默。勉人于农,率下以德。制度所创,礼法可则。 ” 人常说 “ 贵清静而民自定。 ” 在景帝 “ 无为而治 ” 政策的推行下,国家经济迅速复苏,到其儿子刘彻登基时,已是 “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的盛世。可见,没有景帝的 “ 静默 ” ,何来武帝的 “ 张扬 ” 。因此,历史称他与文帝的时代为 “ 文景之治 ” 。 关中唐十八陵唐朝21位皇帝,只有两陵分布在河南和山东,其余均分布在陕西省境内的关中平原上,因武则天与唐高宗这一对皇帝夫妻选择合葬,故而为18座陵墓。 关中唐十八陵均处在渭河之北。其中,富平5座,蒲城4座,三原3座,乾县、礼泉、泽阳各两座,总计18座。地跨6县,绵延100多公里。 唐代陵墓多采用依山为陵,除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唐敬宗李湛的庄陵、唐武宗李炎的端陵以及唐僖宗李儇的靖陵外,其余14座均采用依山为陵。 所谓依山为陵,就是选择一山,在山的半山腰上深挖洞穴至山底,把棺椁葬入其中。李世民的昭陵是唐依山建陵的第一座陵墓。比之堆土为陵,气势更加雄伟,更能体现皇权至上的特点。 选择堆土成陵的唐陵,除靖陵之外,其余均在三原县境内。堆士成陵,秦以来即有。这种陵墓的特点就是 “ 高坟大冢 ” 。 唐代陵墓,均以底下墓室为中心。在地面四周,围一四方形的柏城,柏城南门外设二道门阙。第一道门阙处的标志是石狮(献陵为石虎),第二道门阙外有大量排列有序的石刻,为皇帝生前的仪仗设施,人称 “ 山野小朝廷 ” 。 乾陵之名在营建初期就已确定。称之 “ 乾 ” 的原因有二:其一,陵在长安的西北方向,而西北方位在八卦的 “ 乾 ” 位上;其二,《易经·说卦传》称, “ 乾,天也,……,为君,为父也。 ” 唐高宗生前尊号为 “ 天皇大圣皇帝 ” ,谥号 “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 。基于这两点,专家们认定乾陵之名是武则天亲定的。 乾陵又称姑婆陵,这是乾县百姓因尊敬武则天而起的一个别称。 “ 姑婆 ” 是当地人对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的一种尊称。这一称谓至少在清朝时就已开始流传,即所渭 “ 帝后威严从昔显,姑婆名号至今传 ” 。 乾陵的主人是唐高宗李治和 “ 圣神皇帝 ” 武则天。这两位既是一对夫妻,又都做过皇帝,他们的陵墓堪称中国古代陵墓之冠。 西汉帝陵西汉帝王陵墓共11座,除汉文帝刘恒的霸陵、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分别葬于西安市的白鹿原和曲江乡之外,其余均葬于咸阳原上,从空中看,犹如 “ 一 ” 字长蛇阵,气度非凡。 西汉帝王陵墓除汉文帝霸陵是采用依山为陵的形式外,其他10座陵墓都采用堆土为陵: “ 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 ” 。从实际情况看,除茂陵较高外,其余皆相差无几。 西安碑林它是中国最大的 “ 石质书库 ” 和 “ 书法故乡 ” 。其他比较著名的是略阳灵岩寺 (号称小碑林),户县祖 庵碑林,药王山静应庙 (俗称耀县碑林),以及昭陵碑林。另外,陕西著名石刻和摩崖有汉中石门十三品、药士山摩崖石刻、榆林红石峡摩崖石 刻。 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佛舍利共有4枚,其中,一枚为真身灵骨,三枚为影骨,是唐朝皇室为保护灵骨的安全,命人做的假的舍利。赵朴初言: “ 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 法门寺出土的佛骨,是一种指骨形的舍利,并不具体表示哪个手指骨,那么为什么后人总以佛指骨相称呢?据史载,唐德宗时(780-805年),起草迎佛骨诏书的官员在诏书中留下 “ 法门寺佛指骨入禁中 ” 一语,估计从那时起,这一错误的概念就流传到现在。法门寺地宫打开后,才纠正了这一错误。 法门寺出土的佛真身舍利,体腔内有北斗七星的图案,令许多人不解。据传,佛祖出生之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指天的手指上便留下了北斗七星的图案。依密宗教义,北斗七星是护摩曼罗(坛场之义)中的三昧耶曼罗。礼拜北斗七星,就会永享太平,不现怪异。因而供奉有 “ 北斗七星 ” 图案的真身舍利,可保国泰民安。 |